本报讯(记者武叶通讯员罗志娟)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国际麻风节”。昨天,市卫计委、市文化局等多部门领导来到武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麻风防治中心(麻风村),慰问留院的麻风休养病人和医务人员。
当天,市说唱团的艺术家们献上了一台高品质的文艺演出。戏台之下,71岁的张爹爹笑得格外开心。不久前,他与爱人喜结连理,这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村里”举办的第一场婚礼。
张爹爹年轻时因患麻风病住进“麻风村”,疾病治愈后没了传染性,但他手脚都留下一定残疾,50年来再未回归社会。3年前,张爹爹与进村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王女士相识,觉得特别投缘,便开始交往。今年元旦,在双方家人和医务人员的见证下,两人在村里办了场简单热闹的婚礼。
市皮防所所长、公共卫生专家胡权说,张爹爹的人生经历像一部电影,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武汉麻风防治工作的发展历程,从被歧视到被接受、被关爱,美好结局中浸透着一代代麻风防治人员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目前,居住在“麻风村”的麻风病康复者共有138名,平均年龄73岁,年龄最大的已97岁。因肢体残疾和麻风歧视,这些老人病愈后无法或不愿回归社会,完全依靠医务人员照顾。
2015年,武汉率先在全国麻防领域开展健康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在构建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多个医联体、健联体,同时针对留院病人身有残疾且老年病多发的特点,主动开展各类细节服务,对其实施生命全周期管理。麻防中心也逐步从以疾病治疗为主,向“医养结合”模式转型。去年9月,在京召开的第19届国际麻风病大会上,武汉麻风防治健康管理模式引起关注。在此背景下,全国首个麻风健康促进示范基地落户武汉。
胡权呼吁,麻风病人治愈后不再具有传染性,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我们不仅要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更要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病歧视的世界,让更多麻风病康复患者像张爹爹一样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