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 是一封情书
2017-08-25 07:12:00 来源:汉网

(兰州)韩松落

最早看到香港电影,是在1980年,《白发魔女传》《报仇》《画皮》《欢天喜地对亲家》相继在内地上映,之后又是《红蝙蝠公寓》《三笑》《半边人》《少林寺》,这些电影,为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也开启了我对“香港电影”的热爱,直到现在,我也依然用这种热爱面对新的香港电影,《一念无明》《春娇救志明》,以及向香港电影致敬的《绝世高手》。

尤其是在香港回归二十年的时候,再看香港电影,更是觉得感慨万千。不由觉得,香港电影,其实是一封写给观众的情书。问题在于,情书写给谁?写情书的对象,决定了情书的肌理、取向、趣味。情书写给谁,得先于情书怎么写,提前就要做出决定。

之前的香港电影,没有这种焦虑,这几年的香港电影,面临的却是将情书写给谁的抉择。一部分香港影人北上,投身合拍片,将电影情书写给内地观众,例如陈可辛、吴宇森,为了适应内地人的口味,努力“接地气”,心得是“要在内地生活”;一部分驻留香港,维护港味,将电影情书写给香港观众,例如彭浩翔、陈果。

“香港电影”到底是什么?香港电影中的“港味”到底是什么?这种焦虑,已经持续了许久。一些贴着香港电影标签的作品,有意地培育“港味”,粤语对白、香港生活场景、经典香港电影题材,是“港味”标配。电影镜头一再对准香港街景,剧中人报出地名时格外用力,并且一再请出七八十年代电影盛世里的老面孔来助阵,例如鲍起静、陈观泰、梁小龙和泰迪·罗宾。

但,香港电影“港味”仅限于此么?其实,当年我们看到那电影的时候,它们多半已经被配上了国语对白,表面上的香港元素,并不是“港味”的必要条件。当我们细细体察那些经典香港电影时,会发现,“港味”其实建立在一种丰沛的文化自信之上,绝不只是几个地名,或者几种故事类型就可以构成。所以,百度的“香港电影”词条说,香港电影“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电影形态的概念”。

时移事往,保持香港电影形态完整的外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此刻,“香港电影”已经成为一个象征,象征一种电影标准,一个电影盛世,一种有效的电影生产制度,而不仅仅是“港味”的多少。有媒体做过一个香港电影专题,题为“港魂”,既已成“魂”,就说明,它已不是正在进行时,而是一个进入虚拟时态的事物,是情怀、标准、气味。

所以,不必再去刻意追问,这封电影情书到底写给谁,重要的是,这封情书是否能够放开胸怀,重建自信。

它已不是正在进行时,而是一个进入虚拟时态的事物,是情怀、标准、气味

(武汉晚报)

上一篇:暗杀局12

下一篇:郭敬明,VIP卡已到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