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之神的敲门,可以是铁锤,可以是大棒,也可以是腿甚或手指
(武汉)阿申
今夏,值全球火热纪念贝多芬逝世190周年之际,我专程去维也纳,祭拜这位“乐圣”。
在维也纳第19区的一处“荒地”里,低矮的砖墙下,两座并不显眼的墓茔出现在眼前。这里葬着贝多芬和舒伯特,一左一右,形影相吊。
190年前,贝多芬去世,他的学生舒伯特高举着火把为其送葬。礼毕,送葬队伍在不远处的一座小酒吧歇息,舒伯特举杯说道:“为下一个人干杯!”。一年后,舒伯特作为“下一个人”被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190年后,我站在了这个地方,心中思忖:我们该拿什么来纪念他们?
纵观古今,作曲家都有自己不太擅长或不屑的地方:巴赫不擅歌剧,莫扎特不喜小号,贝多芬则绝少“弦乐合奏”。乐迷们都知道,贝多芬写过许多“弦乐四重奏”,尤其是晚期作品最为人所乐道。但“弦乐四重奏”并不等同于“弦乐合奏”,因为弦乐“合奏”适用于小型乐队,性质上属于“交响乐”。所以有些作曲家便专门为这种形式写作品,如莫扎特就为弦乐室内乐队写过“小夜曲”及“嬉游曲”。但是不知何故,贝多芬却几乎没有类似作品问世。
190年过去了,我们拿什么来弥补这个遗憾呢?
对啦,我们可以用纯弦乐器来演绎管弦乐交响曲!将大家熟悉的“命运”、第七交响曲以及“田园”的章节串成各自独立的三个乐章,从而组成一部交响曲,名曰《弦乐交响曲》。也许有人会问,由管弦乐而纯弦乐,其原来的音效会真实地保存下来吗?比如“命运”里那著名的“敲门声”?答曰:不会完全一样。试想,命运之神的敲门,可以是铁锤,可以是大棒,也可以是腿甚或手指,正因有如此多的不确定,想象力才发挥了作用。换句话说,管弦乐的嚎啕大哭较之纯弦乐的声泪俱下,你更受用哪种?恐怕听了之后才能弄明白。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