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增加修复师人数, 还要提高数字化程度
2017-10-13 07:16:00 来源:汉网

修复师王莹操作纸浆补书机

修复古籍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长期接触灰尘、霉变、虫卵,各种过敏几乎成了古籍修复师们的“职业病”。也有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就此告别了这个岗位。

虽是群娘子军,古籍修复师们不怎么化妆,也不用香水,因为担心这些化学成分会腐蚀古籍。王莹自嘲:“别的姑娘描眉画眼,我们天天描虫洞。”

而今呼吁工匠精神,她们却都笑笑摆手:“都是外人的看法。”

彭玉华说:“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从以前没人重视到现在多了关注,对我们来说没什么差别,还是拿一份工资,还是该怎么工作就怎么工作。”

盛兰说:“我们的导师,上海图书馆科技情报研究所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张品芳,今年被评为了‘上海工匠’,武汉目前还没有这类评选。我们希望继承这些老师身上执着、坚定、精益求精的精神。”

面对庞大的古籍数量,现今的古籍修复师人数并不能对等。此外,在古籍保存和利用方面,数字化程度并不高。正因如此,《“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的发布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曾介绍,《规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完成古籍普查登记的古籍收藏机构的数量达到2000家,出版《普查登记目录》的古籍收藏机构的数量达到200家,古籍普查数据的发布达到72.6万条,珍藏古籍的修复数量达到350万叶,完成和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达到7万部,影印出版古籍数量达到1.5万部,培训古籍收藏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次,制定出台古籍定级、存藏、修复、数字化等行业技术标准数量达到15部。

纸寿千年,古籍保护工作,还任重道远。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