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屏:识别中风小信号远离大卒中危险
2017-11-29 07:22:00 来源:汉网

本报记者伍伟通讯员马遥遥

“老烟枪”突发中风,幸好送医及时,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右侧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从影像结果上看,右脑的血管就像“消失”一样。最后,经过及时的溶栓治疗,顺利打通了血管。近期寒潮来袭,脑卒中患者比平日多了三成,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经屏提醒,脑卒中在发病前都有一些信号,如果患者和家人能够识别这些小信号就能远离大卒中,为抢救和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40岁老烟枪及时溶栓避免残疾

40岁的孟先生是来武汉打工的襄阳人,由于工作辛苦经常加班熬夜,每次熬夜时他都抽烟提神。本来孟先生平时抽烟就不少,现在平均每天一包烟。前日清晨,孟先生起床后就感到头晕不适,他以为是颈椎病发了,就没在意,告别妻子就去上班了。当天中午,孟先生午睡后一直没有起来,下午四点工友发现他还在睡觉,就用力将他推醒。孟先生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左侧肢体完全动不了了。随后,工友将他送到了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

经头部磁共振检查,神经内科医生发现孟先生右侧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从影像结果上看右脑的血管就像“消失”一样,情况十分危急。由于工友们不清楚孟先生什么时候发病,医生不能确定他是否错过了溶栓治疗的“黄金4小时”,如果进行介入取栓风险还是很大的。

医生通过多模影像评估,发现打通血管闭塞中梗死的核心病灶不大,有溶栓及取栓的指征,随即进行溶栓治疗,并联系导管室开通绿色通道随时准备介入取栓。当孟先生被送到导管室后,医生通过造影发现溶栓成功,闭塞的血管已被打通,没过多久他的左手可以慢慢抬起了。

神经内科主任经屏介绍,近期由于气候变化,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比平时多出三成,几乎每天都有惊心动魄的抢救故事。脑卒中又称为“生活方式病”,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四五十岁甚至二三十岁的患者并不少见。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特点。10月15日,湖北省卒中急救地图正式发布,形成一个覆盖全省的“黄金急救圈”,武汉市中心医院为首批授牌湖北省卒中急救地图推荐医院。

学会识别脑卒中小信号

经屏主任提醒,脑卒中在发病前都有一些信号,如果患者和家人能够识别这些小信号就能远离大卒中,为抢救和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脑卒中发作前期,半数以上的病人都会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症状类似脑卒中,会突发颜面部、上下肢或单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或理解力下降,单侧或双侧视物模糊,突发头昏、平衡调节障碍或行走困难等。一旦发现脑卒中的早期征兆,切记:“时间就是大脑”,务必第一时间到医院寻求诊治,脑卒中如若未得到及时救治,患者将以每分钟190万个神经元的速度丧失脑神经功能。

经屏主任提醒广大市民,其实脑卒中在发病前都会有一些先兆。一旦发生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突发视力下降、失明,突发头痛、眩晕等情况应及早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3-4.5小时内可进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而且大多数患者可恢复到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经屏,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血管性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学组委员,武汉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痴呆与神经心理学组委员,武汉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中医药学会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追查、血管评估、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痴呆及神经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

专家介绍

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南京路院区)

专家门诊

(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