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觉醒来头昏脑涨、浑身无力……睡了,又好像没睡。
优质睡眠是人体修复损伤、养精蓄锐的过程。一直以来,传统医学都提倡“睡子午觉”,在关键的几个时辰睡好了,一整天都很精神。
什么是“子午觉”?“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简单来说,“子午觉”就是在每天的子时(23∶00—1∶00)和午时(11∶00—13∶00)这两个时段内入睡,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子时:晚上11点—凌晨1点
午时:上午11点—下午1点
综合来看,睡子午觉从两个方面对身体有益:顺应阴阳平衡,顺应经脉运行规律。
◎顺应阴阳平衡
清代养生专著《老老恒言》记载:“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
意思是说,子时和午时,是一天中阴阳转换之时:子时阴气最重、阳气始升,此时入睡有助养阴;午时阳气最盛,此时小睡有助养阳。
可见,睡子午觉可以调整阴阳,这两个时段沉下心来休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顺应经脉运行
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认为,人体在一天12个时辰(24小时)内会产生诸多变化,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经脉“当令”(值班),顺应经脉运行的规律,睡眠也会更加高效。
◎子时,胆经“值班”
《黄帝内经》说到:“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意思是说,胆气升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养胆经最好的办法就是睡觉。
中医讲“胆有多清,脑有多清”。胆的功能正常,大脑的决断力也强,在子时前入睡,早晨醒来脑子会很清醒,做事效率也高。
◎午时,心经“值班”
午时走心经,心经旺盛,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使人充满活力、面色红润。中午短暂小憩20分钟,甚至闭目养神5分钟,都对心脏有好处。
睡好子午觉的3个关键
错过子时、午时这两个“黄金睡眠时辰”,容易损耗阴阳两气,导致面色发黄、头发早白等。
睡好子午觉有3个关键:什么时候睡+睡多久+睡得规律。
◎什么时候睡
“子觉”,说的是已经进入睡眠状态,最好是进入深睡眠,而不是说11点才开始上床。
人进入深睡眠的时间为30—60分钟,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判断。尽量22∶30上床,最晚不超过23∶00,早上6∶00—7∶00醒来即可。
“午觉”,推荐12∶00—13∶00。超过下午3点,再困也不宜午睡了,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
◎睡多久
子觉不难理解,尽量睡满,减少夜醒即可。有助减少夜醒的行为有:
⒈睡前不要饮水过多,可以少量喝水(150毫升即可),以免起夜。
⒉及时干预打鼾。打呼噜的人尽量侧睡,减少仰睡,若不好维持侧睡可在后背放个靠枕,同时要减重、戒烟、戒酒。
⒊晚饭早点吃,尽量不晚于19∶00,同时要避免吃太饱,让肠胃早点“休息”。
⒋成年人推荐的整晚睡眠为8小时左右,不少于6小时、不超过9小时为宜,过长过短都不利于健康。
⒌午觉的推荐时长是20分钟左右,不宜超过半小时。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10分钟也有益。
◎规律
或许你早已深有体会,到点上床,按点睡觉,精力就会充足,一旦违背则力不从心。因此,睡眠要有规律,熬夜、睡眠紊乱不应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