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万凌)花丝镶嵌、錾刻、缠花、绒花、辑珠、通草花……这些传统非遗技艺在武汉拥有大批年轻“粉丝”。5日,在汉口花园小区,一群传统文化爱好者现场体验打香篆(一种熏香方式)。活动发起人季含轩、苏荷是两位“海归”女硕士,她们花费数年学习非遗技艺,定期举办“楚禾汉风”雅集活动,深受年轻人喜爱。
记者在楚禾汉风工作室看到数百件各式各样的古代饰品,有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通草花簪,也有清代盛行的掐丝凤钗,做工精美,让人爱不释手。其中,一件明制凤冠格外引人注目,其帽身插满蓝色羽毛,帽顶立着九对龙凤,用手掂量重约1.5千克。
季含轩说,这件饰物是她耗时两个月手工仿制的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她先从博物馆官网查询到该文物的样式和尺寸,然后按比例缩小,用铜胎做帽身,用纸胎做帽围,用合金机制龙凤,再用手工点翠技艺为鹅毛上色。“我做的第一顶凤冠已经被一个女孩买走当结婚头饰了。”
还有一款仿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的金丝凤钗是众多女孩的心头好。“以我们的绒花技艺水平,制作这样的简单饰品只用一两天。如果用到花丝镶嵌技艺,至少耗费一个月时间。”季含轩告诉记者,花丝镶嵌是国家级非遗技艺,始于春秋,在明代达到鼎盛,主要用于制作皇家饰品。其难点在于把整片的金银箔片拉成头发丝般的丝线,然后用火枪焊接成各式花型,再经过镀金、抛光,最后镶嵌珍珠或宝石。
谈起学习非遗技艺的起因,季含轩、苏荷异口同声:“因为热爱。”两个“90后”女孩都在英国取得了硕士学位,四年前赴浙江嘉兴学习花丝镶嵌技艺时结识。“在英国留学时,我身边很多外国同学都热衷于参加汉文化社团。”苏荷说,毕业回国后,她曾在一家贸易公司做到了管理层,但因为割舍不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毅然辞职自费拜师学艺。目前,她们学会了近十种非遗技艺。
去年5月,季含轩和苏荷合伙注册成立武汉楚禾汉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寻找武汉的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在东湖、汉口里等景区举办国风雅集,每次活动都吸引大批同好踊跃报名体验。在季含轩看来,穿汉服只是一种形式,她们的初衷是传播非遗文化,让年轻人深入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清明节当天,从事通信工程行业的蒋灏和朋友一起来楚禾汉风工作室体验香道,日常的疲惫感顿时随着氤氲的芳香烟消云散。“90后”香道师苏仪毕业于武汉大学,她说:“近年来的‘汉服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