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去后入锅焙干制酱。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十足。
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生长在江河内的青苔,傣语称为“改”;生长在静水池塘中的青苔,傣语称为“岛”。“改”和“岛”都是傣家人喜欢采食的野菜。春天到了,附生在水底石块的青苔长出一片青丝,就是傣家女子采集的时候,她们一筐筐捞起来青丝,用鹅卵石反复捶击,洗去泥沙带回家,有的撕成片状晒起来,干了以后可以慢慢吃。水发以后,也可以蒸着吃,炒着吃,打汤吃,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山区水流冲击中的青苔非常干净,可算是天然绿色保健美食,将最不起眼的东西做成美食,充分显示了少数民族的智慧。
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罗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采下的酸角果子,无论是做成酸角糕,酸角汁还是当做零食白嘴吃,都是一味可口的小吃。
香竹糯米饭,傣语称为“考澜”,又称为埋考澜,即糯米香竹煮制。用以煮饭的糯米香竹,应是幼嫩之竹。这种竹子一般只有酒杯般粗,竹节约长40公分。其外包裹着一层雪白的糯米香竹竹瓤,用手握而不会粘手,可随意分段食用。用糯米香竹煮制的糯米饭,方便携带,在10小时内不会变硬返生,可热吃亦可冷吃,米饭香软可口,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