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行】祸福相依宜兴陶
2015-02-28 16:35:24 来源:中国经营报

【江湖行】祸福相依宜兴陶

原创 2015-02-27 谭洪安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 \

chinabusinessjournal

与中国企业同步成长,对话商业领袖,传播商业理想,服务商业人群,《中国经营报》掌控中国商界绝对话语权。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以后,宜兴紫砂制作逐渐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极为兴盛。明朝末年,经营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葡萄牙商人将之传入欧洲,因其原料土质含铁呈紫红色,故时称“红色瓷器”。

清代,宜兴紫砂壶制作工艺更趋精进,常常选为宫廷贡品,享受与前代“阳羡贡茶”同等的荣耀。新品种如紫砂花盆及各种造型奇特的陈设、玩具等,也不断推出。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国门洞开,欧洲、日本、东南亚及南美各国市场上,都有了宜兴紫砂的身影。

民国四年(1915年),宜兴紫砂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商品比赛会”上获奖,同时获奖的,还有宜兴德元隆茶号出品的雀舌金针茶。

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宜兴紫砂业达至抗战前的极盛期,从业人数600多人,全年共烧140窑,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约42万银元,占宜兴陶瓷工业总产值15%左右,且又有数件紫砂壶作品获1933年举行的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优秀奖。

除名闻海内外的紫砂之外,产于宜兴城西南鼎蜀镇(因有鼎、蜀二山而得名,今称丁蜀镇)均山地区的“均陶”,也是陶都的一大骄傲。“均陶”生产亦始于宋代,盛兴于明代,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进入皇室成为贡品。与“不施粉黛”而注重艺术加工的上品紫砂相比,以日用品为主的“均陶”釉彩更为丰富,尤以灰蓝色最为珍贵,连着名的景德镇御窑也时时对之加以仿制。

明清时期,宜兴逐渐发展成全国日用陶重要产区之一,宜兴窑、欧窑、蜀山窑为三大名窑,出品各具特色,皆享有盛誉。如鼎山周边以产日用陶为主,蜀山脚下则产普通紫砂陶,宜兴城内一些专门经营紫砂细货的商号,烧造的是价值高昂的上等紫砂器。明代“均陶”名匠欧子明执掌的“欧窑”,产品造型端庄,“于质朴中见妍整”,更是独树一帜。

有清一代,鼎蜀镇因陶而兴,“商贾贸易廛市(即市集),山村宛然都会”。到了民国初期,附近一带居民,几乎“家家制胚,户户捶泥”,“衣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时至今日,漫步保留下来的当地清代陶瓷老街,仍依稀可见昔年商号云集、前店后厂的盛况。

宜兴陶业发达以后,按产品质地细分为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行业。清光绪初年(1874年起),六大行业各立行会、定行规,明令“不是同行,不得烧窑”,加盟要交高额入行费。行会内部统一议价,强制执行,技术上对外严格保密,“传子不传女”。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除紫砂业财大气粗,自立门户以外,其他五个行业合并成立了宜兴陶业公会,具有相当的管理权威。

据1990年出版《宜兴县志》所载,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宜兴陶器在长江下游各省,几乎无家不备,销售之广,与景德镇之瓷器并驾齐驱”。1936年,包括紫砂、均陶在内的宜兴陶业,共有工人5000多人,全年共烧4740窑,年产值440万银元。

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局势持续动荡,陶都宜兴也难免盛极而衰的噩运。

先是1933年起到抗战爆发前,日本政府屡屡提高中国产紫砂产品的进口关税,扶持本土企业在本州岛陶瓷产区常滑市(属爱知县管辖)等地仿制紫砂陶,导致宜兴紫砂被迫淡出需求量甚大的该国市场。1934年,一向以水乡泽国着称的江南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城镇民众生活艰难,主要供休闲赏玩之用的紫砂制品滞销,内外交困的宜兴紫砂产业随之日渐式微。

1937年底,侵华日军水陆两路进犯宜兴,占据鼎蜀镇,窑场厂房多遭破坏,大部分被迫停业。此后绵延十余年的战火,让这座江南陶都日益凋敝,至1949年,整个宜兴陶瓷产区,仅余下49座窑,且维持开工者寥寥无几。

― END ―


中国经营报

1985年1月5日创刊

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商业财经报纸

30年来与中国企业同步成长

对话商业领袖 传播商业理想 服务商业人群

中经自媒体微联盟覆盖

财经、金融、招商、汽车、TMT、奢侈品、旅行、航空、房地产等多领域

近200名一线资深记者

第一时间发布有价值的行业资讯


让我们与中国商业共同成长!

微信:chinabusinessjournal

微博:@中国经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