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磐一声。
此乃唐代中叶名诗人皇甫曾的作品,题为《送陆鸿渐南山采茶》。
陆鸿渐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大名鼎鼎的“茶圣”陆羽。南山,即宜兴城(唐代为义兴县)西南二十里的君山(俗名铜官山),因君山北峰在三国东吴时曾封为“南岳”。那一带历来是产茶区。
皇甫曾的哥哥皇甫冉,同为很有名的诗人,跻身中唐“大历十才子”之列。兄弟俩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考中进士,安史之乱(755~763年)爆发后,为避乱到义兴山林间筑别墅隐居。
比他们年轻十来岁的陆羽,此时也到了相邻的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酷爱饮茶的吴兴高僧兼诗人皎然成为莫逆之交,专注钻研茶艺,写出流传后世的《茶经》一书。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据皎然的诗文记载,陆羽在君山之南的产茶区曾置有“青塘别业”,以新茶招待故友。陆羽与皇甫氏兄弟,应该正是这段时间以茶会友、交游唱和的。皇甫冉也写过一首《送陆鸿渐采茶》,把醉心茶道的“茶圣”的日常生活描绘得野趣盎然:
采茶非采菜,远远上层涯。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
陆羽在义兴君山访茶期间,还结识了一位极重要的人物,时任常州刺史的李栖筠。他们二人合力,让“义兴贡茶”名扬天下。
李栖筠的来头可不简单。他也是天宝年间进士出身,安史之乱时,曾奉旨选安西(今甘肃临潭县)精兵7000人,追随退守灵武(今宁夏灵武市)的唐太子李亨,并拥立其继位(即唐肃宗)。唐军收复长安后,因功提拔到中央,任专掌监察、执法的御史大夫。
李栖筠为人正直,声望日高,又深得皇帝信任,大有一朝封相的势头,为当朝宰相元载所忌,被下放到远离京师长安的江南常州为官。古称阳羡的义兴县,时归常州管辖,李栖筠到任后,做了一件对地方影响深远的大事,就是将地方上已很有名的阳羡茶作为“贡茶”推荐给皇帝。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着有《金石录》一书,其中整理的《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碑刻云:
“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绝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换言之,阳羡茶先经“茶圣”陆羽权威鉴定,点石成金,一锤定音,再由与皇室关系紧密的李栖筠亲自做工作,一次进贡过万两,取得朝廷指定供应的名号。后人相信,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贡茶制度的最初起源。
唐大历年间(766~779年)阳羡茶列为贡茶后,李栖筠在义兴县南自西至东连通太湖的画溪河畔修建茶舍,以便于采茶季节制茶及运输。因其督造阳羡茶尽心尽力,人称“贡茶刺史”。用今天的话来说,李刺史为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拉动义兴经济起飞,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后来李栖筠调任苏州刺史,依然表现出色,率获升迁。但终因直言不讳弹劾老冤家宰相元载任用的多名官员不称职,仕途备受压制,最后郁郁而终。
好在他的子孙非常争气:二儿子李吉甫在政坛上步步高升,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出任宰相,六年后二度为相,任内不仅在削弱藩镇势力、整理官员系统方面颇有成效,还主持编纂《元和郡县图志》,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志地理着作;李吉甫的二儿子李德裕,唐武宗(840~846年)时也当上了宰相,是中晚唐时期着名的“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袖人物。
李吉甫父子两代为相,又几度浮沉,但不论在朝在野,都秉公办事,文才政略,为人称道,可谓不辱李栖筠的名门家风。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几十年,唐朝元气有所恢复,产于太湖之滨的江南阳羡茶走进长安的宫廷,也走向了全国。
平生嗜茶的中晚唐诗人卢仝(795~835年)曾在有名的《七碗茶歌》中写道:“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虽语带夸张,却可以想见此贡茶当年的江湖地位。
饮茶须有茶具。陆羽《茶经》说:“碗,越州为上,其瓷类玉、类冰。”越州就是如今绍兴、宁波一带。陆羽认为越州窑茶碗釉色青,茶色显得绿,造型也好,可见同时代的唐朝人对盛茶之器十分讲究。
宋朝人喝茶喜欢用盏和盏托,盏就是比较小的碗。他们视建窑(今福建建阳一带)所产黑釉盏为上品,因为黑盏映衬出茶色更白,符合宋人的审美趣味。
到了明朝,烹茶之法大变,是“先握茶手中,俟汤先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盏覆定”。也就是说,用茶壶泡茶,成为普遍的风尚了。原来,唐宋流行“团饼茶”,茶叶都碾成粉状,放入碗盏中加开水,再一搅拌即可饮用。明初以来,散茶取代团茶,青绿茶均炒焙而成,饮用时需较长时间浸泡,茶香才能充分发挥,故需要用有盖的茶壶。
到这个时候,宜兴紫砂壶终于取越窑碗及建窑盏而代之,得以登大雅之堂。
宜兴紫砂陶壶,早在北宋已经始创。一度寄寓阳羡的大文豪苏轼在《煎茶歌》中唱道:“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比苏轼年长一辈的诗人梅尧臣曾到宜兴游览过,他在一首“寄茶诗”中写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宋代紫砂壶仍主要是作为煮汤泡茶的水壶使用,是地道的日用品。直到明代,因烹茶风尚改变,才逐步演变成风靡天下的艺术珍品。
在宋元明历代江南名家的绘画作品中,也可窥见这一变化。如南宋钱塘(今杭州)人刘松年的《卢仝煮茶图》、元代吴兴人赵孟畹摹抖凡柰肌罚??兴??贾糜诨鹇??稀5搅嗣鞔?幸叮???肮盟账牟抛印钡拿??姨撇?⒑臀尼缑鳎??粝旅杌娌枋碌淖髌罚??谐?酥笏???猓?赴干弦延信莶柚?韬?氩璞?⒘辛恕</span>
既然品茶之余,茶壶鉴赏也成为雅趣,明清两代江南的文人墨客,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紫砂陶艺术的创意中去。
据现存文物及文献推断,自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约五百年间,以各种形式参与宜兴紫砂陶艺创制的知名诗人、学者、艺术家接近百人,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史与城市工商业史上的奇观。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下诏罢贡茶,结束了前后六百余年贡茶的传统,让古阳羡茶的官方认可地位告一段落。
但几乎与此同时,团茶改为散茶,品茶风气嬗变,兼具实用与鉴赏功能的宜兴紫砂壶,又成了文人士大夫的挚爱,以至于数百年来享有独一无二的显赫声誉,真算得上是福地宜兴的大幸运了。
宜兴紫砂壶能得到文人青睐,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紫砂陶质地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崇尚的气质相接近。如清光绪初年日本人写的《茗壶图录》即赞美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真可谓极尽溢美之辞。
宜兴紫砂陶最大的特点,是不上釉而质朴自然,文人墨客能以坯当纸,“或撰壶铭,或书款式,或刻以花卉,或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大大满足了他们即兴发挥的创作冲动。
因此,一件出色的紫砂陶壶作品,除了体现制壶艺人功力的壶形、壶色、壶工外,还有文学(如铭文)、书画、篆刻、金石方面的价值,展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中“诗书画”合一的风格。
名士配名品,宜兴紫砂壶的身价自然不菲。早在明朝末年文人笔记中就记载:“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清代更有人感叹:“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 END ―
中国经营报
1985年1月5日创刊
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商业财经报纸
30年来与中国企业同步成长
对话商业领袖 传播商业理想 服务商业人群
中经自媒体微联盟覆盖
财经、金融、招商、汽车、TMT、奢侈品、旅行、航空、房地产等多领域
近200名一线资深记者
第一时间发布有价值的行业资讯
让我们与中国商业共同成长!
微信:chinabusinessjournal
微博:@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