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把大家都“逼疯了”?! | 凤凰周刊
2015-02-28 16:36:22 来源:香港凤凰周刊

衡水中学把大家都“逼疯了”?! | 凤凰周刊

2015-02-27 郭天力 香港凤凰周刊 香港凤凰周刊
香港凤凰周刊 \

phoenixweekly

 

原题为《衡水中学阴影下 河北生源争夺战》

驶入石黄高速,一路向东,高速路两边的广告塔上,陆续出现了衡水各个高中的巨幅广告。这些广告无不证明,衡水的高中教育,已经牢牢捆在了衡水的经济战车上。

河北衡水中学是这个400多万人口的欠发达地区最耀眼的“名片”――连续15年,该校稳坐河北高考头名,且领先优势不断扩大,近乎将全省高考前十名全数包揽。衡水中学崛起的同时,河北高中生源战愈发激烈。“衡水中学所过之处,优秀生源将寸草不生。”河北省一位县高中校长如是形容。

在这场生源争夺战中,提前招生、重金购买等招生组合拳接连使出,教师和学生们应接不暇。是顺应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利,还是培育更加均衡的高中教育格局,一改衡水高中一枝独秀的局面,至今令河北省教育主管机构不无踌躇。

初中只上两年半,校方“提前掐尖”

又到期末,石家庄市东部的晋州市多所中学的初三暗潮涌动:一个学期还没上完,部分初三学生就面临是否升入高中的抉择――第一学期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参加学校的内部中考,提前小半年进入高中就读,名为“直升班”。

这项始于三年前的改革效果颇为明显――2014年“直升班”的本科一批上线率超过70%。这验证了校方的预测:在学习效率不能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延长学习时间可以提高考试成绩。

所有“直升班”学生单独分在一个小院子里,形成“校中校”,教师配备全校最优。有学生家长揣测,“学校的算盘是,一旦选择了入读一中,即便半年后反悔想重新中考,但是初中那些要求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他们也已忘得差不多,没了优势,只能重新回到‘直升班’。”

这种“提前掐尖”的做法显然“不合规,”该校的老师们心知肚明:“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衡水中学把大家都逼疯了

即便晋州一中开出优厚条件,仍有成绩优秀的学生拒绝“橄榄枝”,当地学习成绩优秀、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升高中的首选是衡水,即便进不了衡水中学,也要朝衡水二中或冀州、武邑中学努力。

晋州衡水中学通常中考前派人到各个初中摸底。为了先发制人,晋州一中把寒假后才开始的“直升班”提到寒假前,“衡水那边过来后,让他们无人可挖。”一位晋州一中的老师解释。

与晋州一中做法类似,辛集一中提前1个月组织“小中考”,赶在本地名校和衡水一众“求贤若渴”的高中之前,先把优秀生源录走。该校校长坦言,辛集与衡水接壤,衡水中学吸引走大量辛集优秀生源,“我们这么做也是为了保住饭碗,你说没了生源我们这么多教师怎么办?”

邢台市多个县为了挽留本地生源县政府专门发文,禁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子女到外地,尤其是衡水就读高中。甚至规定机关干部子女若去衡水读高中,将有除名之险。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邢台威县政府仍每年拿出百万元重奖从威县境内高中升入重点大学的学生,2014年时,奖金总额已提高到140多万元。而在当年中考时,邢台学生分数普遍不高。“这不代表邢台初中生源不好,”邢台教育系统一位人士道出内情:“而是邢台为了挽留本市生源,判卷老师故意压低了学生分数。”

衡水中学的隐秘“星探”

一位当地教育界人士介绍,衡水中学在本县多所初中安插有代理人,一旦推荐优秀生源,即可得到重金奖励。每到招生季节,衡水的招生老师就来驻扎宾馆,透过一定的渠道将招生信息发布出去,优秀生源便闻风前往。

邢台市威县教育系统的王先生回忆,有一年中考成绩出来后,衡水某中学一位招生老师很快就找到成绩优异的学生家中,放下两万元钱和联系电话号码后走人。“衡水境内中学的信息收集能力非常强大。为了保留本地生源,本县有时会不公布中考成绩,教师拿着内部成绩单‘按图索骥’找到学生家中时,但衡水中学的招生教师已先到一步。”“相对于我们的事后奖励,衡水的‘事先付款’显然更有优势。那个学生不出所料地去了衡水,连邢台市区的重点都不再考虑。”

衡水高中的“吸星大法”

2002年毕业于衡水中学的李苗回忆:“当时我们班大多数都是衡水人,外地市有几个人,考上清华北大的也就十来个左右。”然而到了2014年,衡水中学一些班级40%以上的学生非衡水人,考入清华、北大的人数超过百人,包揽河北省清华、北大招生的大半指标。

衡水中学2014年启用了位于衡水湖畔、占地600多亩的新校区,可容纳上万名学生。受这个“带头大哥”的影响,衡水二中、冀州中学、武邑中学等原来名声不大的学校,也站到了河北高中教育第二梯队的行列。

大量宾馆在衡水建起,宾馆里都在显眼位置摆放着一个透明文件袋,内装三角板、圆规、2B铅笔等学习用品,体现着这个“高中教育名城”的特色。

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无意中找到了一个“经济问题教育解决”的路径。尽管河北省教育厅有所顾忌,多次发文禁止跨地区招生,但这个产业上已经吸附了太多人的衣食住行,不太可能因为教育厅的一纸通知而就此停止。

一纸文件能拯救河北教育生态圈吗?

在最新的《河北省2014年初中毕业与升学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规定“不得在规定的招生时间前以任何形式提前录取;不得派出人员或聘请人员在规定的生源地以外的地方开展招生业务;不得以金钱、实物或其他形式收买或变相收买学生”,同时要求,“各普通高中学校招收的学生,均须由所属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在全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系统中实行电子注册,方可取得学籍;不符合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规定和超出招生计划的学生一律不予注册。”

这样貌似严格的规定在实际执行中被大打折扣。威县教育局一位人士认为,“有条件的家长,只需在衡水的公安机关办个暂住证,证明其在衡水打工,孩子申请到衡水就读,你不可能不让人家去。”校方和学生都有需求,很难通过一纸文件真正遏制。

无论被颂扬抑或诟病,上名校仍是未来美好生活的通行证,这通行证一日有效,衡水中学这样的教育生态便一日不止。

谁破坏了高中招生生态?

“河北省清华、北大学生,一大半出自衡水中学,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多年来关注河北衡水中学现象,他认为解决这种趋势的方法就是真正执行禁止跨地区招生的政策,“清华、北大绝不会因为河北有个衡水中学就会增加在河北的招生指标,衡水中学对全省优秀生源的‘掠夺’,只破坏了河北的高中招生生态。”

然而河北省教科所一位学者则另有见地――高中教育并非义务教育,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就读,是学生的权利,“衡水中学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优势,教育主管部门即便是严厉禁止,想上的人仍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规避。”

图:2013年6月2日,河北衡水二中的高三考生进行誓师减压活动。

记者/郭天力

全文详见《凤凰周刊》2015年第5期 总第534期

更多最新报道和及时消息
请扫描《凤凰周刊》
官方微信二维码 →
点击“阅读原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