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艺考大幕同时拉开。那些成名了的主播和明星经历了怎样的大学路?
主播篇:康辉、李梓萌、郎永淳、欧阳夏丹
为什么报考广院(中国传媒大学)
如今,康辉回想起来,1989年那会儿自己报考广院的经历还算是个“挺俗套的段子”,“其实也带着‘半起哄的性质’吧,因为姐姐的同学在广院读书,所以我提前对这个学校也有过一些了解,于是决定试一试。在这之前,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志向想做播音这一行,就这么误打误撞,反而考进来了,后来也证明这个专业确实适合自己。”
相比起康辉的无心插柳,李梓萌说自己报考播音专业“就是因为喜欢”,她和欧阳夏丹一样,早在中学时代就常常作为学生广播员主持节目,并对“专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北京广播学院心生向往。
高中的时侯,欧阳夏丹还曾将自己主持节目的录音带寄到广院,“那时候还在想,哪位老师如果听到,觉得我的声音还可以的话,估计就能向我伸出橄榄枝吧?结果寄出去以后就石沉大海了,我当时还有点灰心,觉得自己的声音可能还不够理想,需要继续努力。”幸运的是,1995年欧阳夏丹高考那年,广院的艺考正好在桂林增设了一个考点,面对这个摆在家门口的机会,欧阳夏丹决定再去试一次。“结果没想到一试就试中了,我觉得真是命运的安排,很幸运。”
“2014年中传60周年校庆晚会那天是9月20日,20年前的9月20日,我是拿着广院的录取通知书来学校报到的。”1994年,从针灸专业毕业的郎永淳无意间看到了《中国电视报》上刊登的北京广播学院第二学位招生简章,“觉得好像又有了一个门在向我打开,”郎永淳决定,“再闯一下吧!”正是这个决定,让郎永淳进入了完全不同的播音领域,并在广院收获了爱情。
能当主播的不二之法
和康辉一样,欧阳夏丹在入学之初,对自己的专业成绩也没有太大自信,“像我们南方来的都是‘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要纠正的东西很多。”但说起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不断地练习。每天清晨,操场上、楼底下、核桃林里,都曾是他们练声的地方,“一个人恨不得抢一棵树,”欧阳夏丹说,“我们南方的那几个孩子早晨起来都互相督促,大家成群结队地出去练声。”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字音渐渐与骨骼、肌肉达成了默契,发声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有一天,我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好像突然有一种开窍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康辉说,“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有了自信,也找到了这个专业吸引自己的地方,所以有的时候,一些笨功夫、慢功夫,一定要下够了,才可能真的带来变化。”
“跨界”而来的郎永淳面临的压力更大,他要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本科生四年的学业,自称“年少轻狂”的他入学不久就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交通台实习,之后又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的创办,常常需要在学校和电视台之间来回奔波。“就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郎永淳说,“那个时候和同学谈天说地,经常会有年少轻狂的醉酒之言,说将来我们要铁肩担道义,要推动社会发生正向的改变。”事实上,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些东西早已潜移默化根植血液
“我们并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将我们比观众早一些得知的新闻,准确客观、有分寸地传递出去”,郎永淳说,“当我进入到直播状态时,会紧张也会兴奋,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紧张和兴奋。”
“虽然播音员主持人要直接面对观众,但不要真的把自己当做名人明星,尽可能隐退在你所播报的新闻背后。”从2010年至今,康辉一直担任央视播音部副主任,除了播音的本职,他还需要承担起团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面对“国脸”和“央视一哥”的称号以及网络热炒,康辉很淡然,“实际上这些对于我们来讲没有意义,只有把每天的事情做好了才是最根本的。在广院那几年,这些东西已经潜移默化地根植在血液里了。任何工作和状态都是对自身经历的一种丰富,也是对节目中传达的帮助。”
“广院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李梓萌说,“老师的很多话如今依然言犹在耳。”毕业多年,老师们大多已经退休,往昔的同窗也已经成长为各个台的中流砥柱,但当年的情感却没有消散。“一些老师还会发短信给我说,你在屏幕里面前后鼻音又没分清楚”,欧阳夏丹笑着说,“我觉得好亲切啊,做学生的感觉又出来了。”
就像郎永淳所说,“一路走过来这20年,才懂得作为一个电视人,一个新闻人,肩上的责任是什么。”在毕业多年之后,主播们也真正体会到青葱岁月的美好和母校带给自己的给养。
明星篇:陈坤、姚晨、黄渤、赵薇
陈坤:一曲惊四座
陈坤考取表演系,正是那种“意外事件”。当时他已经考入着名的东方歌舞团,本来是陪同事来参加电影学院表演系考试的,结果陈坤录取了,那位同事却名落孙山。
作为社会生源,陈坤此前的经历确实比他的同班同学(如应届高中毕业生黄晓明)要沧桑许多。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含辛茹苦抚养4个子女长大成人。作为长子,为了在经济上自立,并帮助妈妈负担家庭开支,陈坤在高中时就开始半工半读。他曾在重庆市政府机关当过打字员,在酒吧当过服务生,后来凭借一副漂亮的歌喉,成为酒吧的驻唱歌手。也正是凭借出众的唱功,在1996年,他以专业课男生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同班女生第一名是赵薇)。
那一天是复试,由于麦克风出毛病了,主考老师崔新琴问哪位同学可以不用麦克唱歌,无人应答,只有陈坤勇敢地站了出来。无音响演唱本来就是一名专业歌唱演员的基本功,果然,他一曲唱罢艳惊四座。“他唱出他对歌词、对旋律极深层次的理解,他的歌声已经完全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理解力、表现力、感染力是一流的。”
生活中的陈坤很黑很瘦,看上去却有一种神秘和深邃的气质,而且,无论是艺术特长还是表演小品都非常优秀,在场的所有考官都同意以第一名录取陈坤。说到唱歌,赵薇对这个多年死党的第一印象也很深刻:“陈坤有个动作特别有意思,他可以只动一条眉毛,另外一条眉毛不动。尤其是他一唱歌就这种表情,永远都这样,很痛苦的样子。”陈坤考取了表演系,却很长时间没有当演员的念头,依然过着在歌舞团里那种自由的生活。
外表文弱的陈坤当时对电影并不怎么感冒,但生活的经历依旧让他在同学中显得像成熟稳重的老大哥,因此赵薇更愿意找他聊天,干什么都拉着他,让黄晓明同学备感冷落,原因无他,陈、赵二人聊的那些比较深刻的话题,黄同学都不大听得懂。陈坤性格沉静,不大与人打成一片。在学校时他就发现,如果想要引起别人注意,最好的办法不是叫嚷,而是沉默。三年级时,吴子牛选定他出演《国歌》中的聂耳,就是看中了他“忧郁但不失刚毅的气质”。这是他演员事业的起步。出道15年来,他的这种气质乃至长相都与当年入学时别无二致。
姚晨:舞蹈女孩儿的梦
骑着单车、穿着男式衬衫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快速飞奔,是当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跳舞时候的姚晨每天的必修课。那时候,她也就十四五岁,自己一个人在远离福建老家十万八千里的京城学习,偶尔路过蓟门桥的北京电影学院,她都会多往里看几眼。在北京舞蹈学校公费学习几年舞蹈之后,姚晨回到了福建歌舞团,团里效益不好,每个月200多元的工资还经常拖欠,弄得姚晨很不好意。一直敢想敢做的姚晨,忽然萌发了一个念头,出去闯闯―参加高考,考取艺术专业的大学!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姚晨为自己的仗义执言付出了代价。
因为曾率领同事闹事索要工资,她和领导的关系一直不佳。这次要离开团里,领导拿出了姚晨当年入团时候签订的合同,如果想恢复自由身,姚晨必须支付10万元。而此时距离高考报名结束只有一天,如果第二天没能凑足钱,领导便不会给姚晨的资料上盖章,也就意味着会丧失高考资格,所以必须在第二天前交钱。
姚晨的老父为了替女儿圆梦,那一夜走访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家张口借钱,第二天带着连毛票都有的一袋子钞票去了团里……就这样,姚晨获得了参加高考的资格。紧张的文化课复习考试之后,便是专业课,姚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
在才艺展示环节,别人要么唱歌要么跳舞朗诵,唯独姚晨创造性地表演鬼脸,她那张五官分明的脸在美女云集的北京电影学院实在算不上优势,但是配上搞笑表情,没人可以比得过她!一分钟十几个表情的高密度搞怪,把考官老师顿时都乐翻了,自然给了她通行证。而在表演环节,她扮演的主持人一下子在华丽的舞姿中脱颖而出,当时台上台下无不为她的机智喝彩,老师也一下子记住了这个身材修长、长相特别的姑娘。20岁的姚晨如愿地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98级表演班。
黄渤:“软坚持”下的艺考之路
相对于其他的演员来说,黄渤的考学之路可谓好事多磨。凭借着他多年的人生阅历,“软坚持”着自己的人生梦想。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唱歌不行我演戏,考不上表演考配音”,就这样,黄渤终于找到了能够释放自己歌唱执着与热情的燃点。虽然已经出演了影视作品《上车,走吧》,也得到了外界一定程度上的肯定,但对于之前一直醉心歌唱事业的黄渤,表演仍旧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黄渤之所以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一方面为了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表演,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给自己的家里人有个交代。
至今黄渤回忆起自己当年参加艺考,身处一众帅哥美女中列队进入考场,单从自己的形象外表,已经被画上了叉,更不用说之后的才艺展示。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令黄渤深刻地了解,自己能够抓住什么,应该抓住什么。在考上北京电影学院配音班之前,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表演的过程中,黄渤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骨子里那股聪明劲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与喜爱,表演专业的成绩在全班数一数二。
崔新琴老师在对黄渤有了进一步了解后,不但觉得这孩子不错挺有灵气,还经常对黄渤所做的汇报演出提出表扬,最后黄渤也不负老师所望,出演的小品等汇报作业被北京电影学院留档作为教学资料。正是这份不在考试结果上钻牛角尖的“软坚持”和在表演专业上的异禀天赋,那扇通往表演之路的窗悄然打开。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开办了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表演专业的配音班。
表演专业的配音方向,如同纽带般连接着黄渤的过去和未来,成为黄渤事业的中间站。配音班的考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相对于其他报考配音班的考生,虽然黄渤的声音条件不错,但也并不是出类拔萃的,黄渤称当年自己的声音属于班里的“小破锣”。配音班的带班老师徐燕,慧眼识丁,在艺考的时候就敏锐捕捉到了黄渤成为一个好演员的巨大潜力,黄渤就这样在徐燕老师的“力挺”之下,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的配音班,开始了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学习生涯。
对于黄渤而言,自身彰显表现出的独特个性,与生俱来不刻意雕琢的幽默感,自然流露的综合素质,都是黄渤在艺考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同时,在三试的才艺展示中,黄渤优秀的舞蹈歌唱功底,也是能够令监考老师对之倾心的重要原因。就是如此的“软坚持”,从歌唱到配音,从配音到表演,黄渤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并努力的付诸实践。
赵薇:一个忘带准考证的姑娘
“老师,有个学生忘记带准考证了,还让她参加考试吗?”表演系的崔新琴老师一愣:“连准考证都忘记了的学生,怎么能参加考试?让她回去吧!”每年都会看到无数准明星的崔老师,怎么也没想到自己1996年面对的那群孩子里后来居然出了那么多的明星,当然这都是后话。说完了拒绝粗心学生的话之后,崔老师在走廊里,看见一个姑娘在低声啜泣,不算美艳惊人,但是却有让人过目不忘的聪慧可人,崔老师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女孩儿的潜质,说:“走,我领你去补办。”
来到补办准考证的地方,负责的老师很纳闷地看着崔老师说:“这么多年,没有准考证的学生都是不能参加考试的。”“我知道,可是这个孩子我见过,是个好苗子,将来会有前途!”在崔老师的一再坚持下,负责的老师给女孩补办了准考证,特意注意了一下这位被破例的姑娘的名字―赵薇。拿到准考证后,赵薇笑得格外灿烂,特别有感染力,属于能让整个房间都洒满了阳光的那种,前一秒淌下的泪还在腮上。
崔老师心想,自己真没看走眼:“快擦干眼泪去考试吧!”姑娘点了点头,赶紧朝考场跑去了。经历了这个小麻烦后,初来乍到的赵薇格外自信,后面的考试发挥也很出色,无论考场老师出多么刁钻的问题,她都能“放得开”,一路过关斩将。小品表演、台词、形体、特长展示,她都非常好地把自己的优势凸显了出来。在最后一轮面试中,赵薇再次见到了最初帮助自己补办准考证的崔老师,发挥更是稳健中有惊喜。最后,赵薇在当年的考生中,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考试,都高居第一,文化考试高出录取线60分。事后,大家经常打趣崔老师说:“赵薇是你家的孩子,长得和你怎么这么像啊?”
崔老师听后只是微微一笑,后来“小燕子”一举证明了老师的眼力。赵薇和北京电影学院的故事,一半是薇迷们理解的“俺们家赵薇哭了,谁看见都会动容的”,一半是赵薇在去北京电影学院之前已经在谢晋创办的表演学校学习了一年。凭借出色的文化功底和考场上优异的发挥,“小燕子”正式起飞。
(“广电独家”综合编辑;来源:人民网,摘自《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作者:张会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中心,作者:许越 武楠)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