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体做法
1.新闻+创意的融合思路
新华社认为主流媒体拓展新媒体空间应该采取“新闻+创意”的思路,以创意来重新建立起用户连接。
例如,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设计制作的国内首部沙画新媒体融合产品《“山神”刘真茂:我用一生护青山》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路?巧妙运用我国传统的沙画艺术,并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以创新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传奇人物刘真茂在大山深处守山护林的感人故事?这部沙画特刊两天内点击量超830万?
2.具有融合思维
融合产品的本质是按照融合思维,探索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形态。至今已打造出《面向未来的赶考》、《上海自贸区》、《焦裕禄》等70个左右形态各异的系列创新产品,其中有的作品干脆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完全颠覆了传统新闻信息产品形态。
融合产品同时向手机传播推进,打造了《“雪域天路60载”新媒体音画特刊》、《鲁甸:中国式“大救援”锐记录》等近50个轻应用融合产品,进一步适应移动化、智能化、可视化传播趋势,让传统的报道优势在移动端得到尽情体现。其中《雪域天路60载》实现全网传播,并译成多个语种全方位对外传播。
3.打造融合平台
融合产品的背后,是融合生产平台,是新的送达渠道。通讯社传统的产销方式,是文字、图片、视频分割生产、分离提供的。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创新打造“新媒体专线”,实现通讯社核心职能新媒体化和向新媒体领域拓展延伸。专线形式和内容全面创新,突出“新锐、灵动”特色,综合提供文字、图片、图表、漫画和音视频融为一体的产品,实现了从可读到可听、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适应了新媒体时代媒体需要。
4.创新融合产品
新华社采取新闻信息集成服务理念,从产品创新入手,打造出具有崭新形态的融合产品。其将传统的新闻信息产品解构重组,其间有机穿插融入文字、图片、视频、图表、动漫等各种新媒体表现形式,同时,吸引广大受众参与互动,并开展体验性反馈,形成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报道的互动与融合。
开山之作《三北造林记》,传播效果、互动效果、市场反响均超出预想。此外,还打造了“面向未来的赶考”“、治国理政一年间”等三十多个大型多媒体集成报道产品,总点击量超过2亿,实现了重大正面题材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引领?
5.全力打造“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
新华社正举全社之力打造国内最大的“党政企客户端集群”,这个项目的核心模式就是,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与全国所有的区县级行政单位共建客户端,综合提供移动政务、信息服务和商业开发。“新华社发布”总客户端已于2014年6月11日正式上线。除总端外,新华社目前已在全国建设了500多家地方客户端。新华社发布具有如下特点:
(1)新主流、新体验
新华社3000多名记者,足迹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刻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播报全世界。
(2)新华系、全面展现
一网打尽新华视点、中国网事、新华国际、我报道、新华视界、新华体育、财经分析、新华军事、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了望、半月谈等。
(3)“新视角、我的老家”
遍布全国的800多个党政客户端集群,你的老家时刻都在你的身边。
二、媒体融合的成效
作为国内首个党政企移动客户端集群的龙头产品,新华社发布客户端自2014年6月11日上线以来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1月6日,下载量达到2103万,地方客户端过1000个。
三、媒体融合的评价
1.有一个强势的一把手
新华社的媒体融合主要是新媒体中心推动的,而这又和慎海雄副社长密切相关。
2.主要通过行政力量推动
新华发布号称2000万下载量,实际下载量可能为1000万左右,而且主要通过其强大的政治力量来推动。据笔者了解,新华社给各地分社下任务,而各分社再强力推动各地方端口建设。
3.风险
首先,新华社的新媒体力量并没有有效整合,例如,新媒体中心和新华网的关系就很是微妙。
其次,行政力量的推动能否持久也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