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众眼里,职业体育比赛最刺激的瞬间无非是那些扣人心悬的比赛结尾,令人浮想联翩的抽签仪式,或者是苦尽甘来捧起冠军奖杯的庆祝典礼……而在经纪人和俱乐部眼中,职业体育界最疯狂的时空,全部浓缩在一年一度的休赛期――球员交易市场之中。一月份正是足坛转会窗口大开的时节,交易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那么,其中有多少份额是与体育本身所真正相关的?
对篮球迷而言,NBA每年七月的自由市场已经够"激情四射"了。自从巨星抱团模式自本世纪初开启之后,考虑弱队、选秀摘牌和从头重建的难度远远大于将几个处于当打之年的巨星通过神秘莫测的运作笼络至同一支球队,这大大考验着每一支球队及其经理的手腕儿――事实上,他们做得不错,以至于需要大卫?斯特恩亲自出面否决三年前的一桩"保罗+科比+霍华德"的大交易。
不过,相较于职业足坛,NBA的"节操"简直出乎意料的完整。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中,后者的"联盟工资帽""电视转播协议""球队工资上限""奢侈税"等规定简直有如圣母玛利亚一般温存。足球圈?想都别想了――一个昨天正在东八区踢球的中国小伙只在短短几周内就确定横跨七八个时区,用德语在转会新闻发布会上与记者们打招呼了,这需要多少个大卫?斯特恩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遑论那些动辄上亿欧元的大转会,甚至连具体数字你都无从得知,没有规定要求俱乐部必须对此面面俱到。原本俱乐部还拥有阻止球员出走的权利,在一些国家的联赛至今都存在着球队外援数量的限制――当然,看过中超的球迷都知道,数量限制只是杯水车薪,许家印看上去都快直接把巴西国家队变成广州恒大了――1995年的"博斯曼法案"则完全解放了球员交易市场,直接导致球队若不想赔了钞票又折兵,必须在球员合约到期前进行交易或续约的选择。
于是,在这个由全球财阀、俱乐部豪门甚至各国政府掌控游戏规则的交易所里,球星只是被摆上台面的"商品"。有言为证:"在足球圈,杜克大学是可以直接将球员卖给湖人的。"
球星可以在比赛中决定一切,似乎在这里也可以决定一切:"身价"一词将所有"商品"细分良莠,但其身后经纪人的运作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实质上拥有拍板签字权的人。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制约的世界,他们可以通过运作得到任何球员,只要满足双方的胃口,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他们可以坐在车后座、卫生间的马桶上为你签约或将你雪藏,打翻至更不堪的境地。因此,超级球星在某种程度上什么都无法改变。
至于球迷们……除了享受头条新闻带来的震撼之外,只能私下为球队的后台流动、球员的个人订购、交易中滋生的腐败以及"忠诚"一词的陨落而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