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李娟所摄冬窝子。
编Saying:
羊年嘛,
我们重发笔会好朋友李娟的一篇文章。
她在冬窝子的真实记录。
选自她的《冬牧场》。
题目是编者加的。
在游牧这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快走到尽头的今天,李娟的文字难得地为我们保留了游牧最后的图景。让人知道遥远的冬窝子里人和羊的故事。
“在这样的荒野里,这样的冬天中求生存,不忍受痛苦是要遭鄙夷的。”
――但为什么,这样的忍受痛苦,却让人有目睹“天行健”的震动?
想起李娟曾经说过的话:“游牧的确损坏了大地。可是,定居将毁灭性地损坏大地…… 羊群向大地勒索,我们向羊群勒索。是贪婪又冷漠的我们在破坏大地,绝不是游牧行为。”
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北面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侧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不知那时在想些什么,会花这么长的时间陷入沉默的遥望之中。
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都在干些什么呢?”他说:“在放羊。”我真蠢。
――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
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徘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
我说:“天气暖和时,让我也去放一天羊吧?”
他说:“你去放羊,羊哪能吃饱!”
“为啥?”
“你嘛,肯定不到下午两点就把羊赶回家了。”
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苍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
我问:“要是找的人也回不来了该怎么办?”
他说:“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
作为不放羊的人,我、嫂子,还有加玛,整天清理牛圈羊圈,背雪,打馕,赶牛,绣花……然而就算从早忙到晚,也没有出去放羊的人一半那么辛苦。
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
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
他便给我讲了一个“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说红旗大坝(阿克哈拉下游二十多公里)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说完哈哈大笑。
居麻的意思是:在这样的荒野里,这样的冬天中求生存的话,不能忍受痛苦是要遭鄙夷的。
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传来的细微的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许久后,骆驼从那个方向出现在视野中,向我们的沙窝子奔跑过来。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纸早已撤去,改铺在敞开的牛棚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但羊群还是不见踪影。地窝子那边传来哭声,小婴儿喀拉哈西独自醒来了。但新什别克一家正忙乱不已地赶牛、系骆驼,无暇顾及。终于,到五点半时,嫂子最先看到了什么,她招呼我一起走下沙丘梁向东而去。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可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回来会不会遮住脚印?……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噬……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一一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每天出发前,居麻总会在满满当当的羊圈里挤来挤去,观察它们的状态。若又发现一只羊嘴部结满厚厚的黄疮,便用指甲生生抠去那黄疮的痂壳,露出鲜肉,再叫我端来盐水浇洗……总是把人家好好的一张嘴弄得血淋淋的,滴着血,走在羊群中特显眼。天又这么冷……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却不能阻止。毕竟他放了一辈子羊,肯定自有经验吧。
在特别冷的日子里,居麻就拎着洗手壶在羊群中东找西找,不时捉一只羊骑在胯下,掰着它的脑袋浇水。我问他在干什么。回答:给羊“刷牙”。这种话当然不能信。得靠自己观察。我便认真地观察,结果发现是在喂药。他这才承认是在给羊治“感冒”。我又问怎么才能看出哪只羊感冒了?他说:“流鼻水,打喷嚏。”当然,这种话也不能信。但又实在观察不出。
至于给羊打灭虱灵……也不知何从判断。我见他大都喷在羊背上,有一些则喷肚子上。大约根据羊毛的零乱形状来判断有虫的部位吧?羊哪里痒了,自己会在圈墙上蹭来蹭去。唉,这么冷的天,羊毛就像一床厚被褥。虱子们想必都很舒服,又暖和又有得吃喝。
对我这个外人来说,羊的生命多么微弱痛苦啊。羊的灾难那么多:长途跋涉,寒冷,饥饿,病痛……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我们看到的情景大多总是羊群充满希望地经过大地。就不说那些痛苦了――那些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吧?
况且羊的命运又如此圆满地嵌在眼前的自然之中――羊多么像植物啊!在春天里生发,夏天里繁生,在秋天留下种子,又以整个冬天收藏着这枚种子,孕育、等待……赶着羊群走在荒野里,想到它们大多数都有孕在身,想到这些都是平静充实的母亲,便觉得这个冬天真是意义深远。
一天居麻放羊回来,却没有急于下马回家,在一旁勒马守着我们赶羊入圈。后来,他指着队伍最后的一只走得拖拖拉拉的、留着中分头的褐色大绵羊羔说:“就是这个,快不行了,带回家看看吧。”于是我和嫂子一人抓起它的两条腿,把它倒过来抬进了我们的地窝子里。
这个中分头看上去萎靡不振,摸起来肋骨历历。居麻说它白天里走路都走不稳当了。但他打着手电筒仔细查看,又没发现有外伤。可能只是太弱。于是我们决定“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从此,我们的地窝子又多了一个成员。
我们把它的窝安排在床头的柱子下,还挖回了一袋子干粪土,为它铺了一床厚褥子。每天还给它加病号餐――玉米粒。尽管如此,它一点儿也不能习惯此种待遇,每天晚归时,面对我们的邀请总是竭力抗争,不屈不挠。我和嫂子辛苦地抬了三天。到第四天,嫂子大怒,拦腰一抱,往背后一甩,一手扯住它的两个前蹄,一手扯两个后蹄,硬是背回了地窝子……到第五天,干脆一手握一只后蹄,像推独轮车一样把它推回了家。
羊是柔弱的,但它的倔强不次于强悍的牛或骆驼。这个中分头不仅竭力拒绝跟我们回家,还拒绝热火炉和玉米粒,总是远远缩在角落里,显得孤独又不安。它不吃不喝,一整夜卧在天窗下,下巴搁在床沿上,睁着眼睛一动不动。一有动静就全身僵硬,准备抵抗。但人哪能不管它呢?每天居麻和嫂子都得搏斗地往它嘴里塞半碗玉米粒。有几次甚至喂我们自己的粮食――碎麦子。夫妻俩一人强行掰开它的嘴,一人塞玉米粒。然后再强捏着它的上下唇不让往外吐。可它偏就有那个本事,喂多少吐多少,糟蹋了不少粮食。气得嫂子打了它好几耳光。居麻也生气地说:“活不了了!也该它死!”又说:“我们四个人一天的粮食没有了!”――半碗碎麦子能熬一大锅麦子粥呢。
嫂子又试着给它喂盐,还是不肯吃。弄得粪地上全是盐粒。不晓得它到底怎么了,哪有羊不吃盐的?
尽管这么让人伤心,大家还是没有放弃。每天羊群晚归时,大家总是在星空下耐心地寻找它,总是得找很长时间(能在三百多只一模一样的羊里找出来,依我看真是个奇迹……)。若是阴天,还得打着手电筒找。而那些天正过着寒流,总是那么冷……真辛苦啊。真麻烦。我便建议在这个中分头身上作个记号,比如用喷枪在背上抹几笔,一定醒目多了。但大家不予采纳。直到第二天下了大雪,羊群披满厚厚的雪被回来……我才明白……
于是我又建议在羊脖子上系一大团红布或花布。嫂子思忖了一下,这回倒采纳了。她钻进毡房翻了半天,却只翻出一条孩子们小时候用过的红领巾……给羊系上后,羊立刻肃容,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
一个礼拜之后,我们的少先队员总算适应了这个奇怪而温暖的地方。敢在地窝子里四处参观了,凡事都又嗅又拱地研究一番。后来还敢嗅我的手,啃我的脚。但就是坚决不吃高级粮食玉米。岂有此理!别的羊要是能有一丁点玉米吃,保准高兴得哈哈大笑。
我问:“是不是嗓子眼长疙瘩了?吞不下去?”
居麻怒道:“白天出去,明明还在啃干草!”
我不信。撕了一片白菜叶子给它。它闻了闻,立刻咬住一口吞掉。
这下,我也生气了:“原来嫌玉米太硬!”
但怎么可能给它吃白菜呢?我们总共就那么一棵半白菜,每天只舍得剥几片叶子煮进全家人每晚唯一的那顿正餐里。于是继续强行喂它硬硬的玉米粒。
终于,直到第十天,少先队员才总算开窍!总算晓得了我们不是在害它,总算晓得玉米是个多么好的东西了!第一次主动开口,吃得狼吞虎咽。我们都高兴极了。它一吃饱,就自个儿跑到灶台另一侧的大锡锅里喝水。那可是我们的食用水!但大家都没说什么。只是不让喝太多,说刚吃了干粮食再喝水,会撑死的。然后牵走系在柱子上,第二天早上再给喝一遍水。从此,它的生活更高级了,雪都不用啃了。
完全习惯了家庭生活的少先队员,再也用不着我强行推回家,或又拖又拽地骑回家了。只消在它背上拍几巴掌,就一路小跑,跟着我直奔有着火炉和玉米粒的地窝子而去。
它一回到家,跳下高高的台阶,先缓步走到床边,和前来迎接的梅花猫亲个嘴。再走到地窝子右侧角落,喝几口留给它的干净水。相当自在。等它逛完房间,若再不系住,这家伙还会踩到床上再?垩一圈。
寂静温暖的夜里,我们在这边吃饭聊天,它在那边“刷刷刷”地尿尿。相安无事,其乐融融。
然而,就在红领巾总算习惯了地窝子的生活,甚至开始依赖这种生活的时候,居麻却决定让它出院了!说:“看,病好了嘛!”……
那时,居麻利用轮休的日子,和嫂子在羊圈角落里围搭了个小圈。还蒙了塑料顶棚,挂了毡帘,比露天的羊圈暖和多了。
我问:“这是给谁住的?”
他头也不抬:“给李娟住。”……
我很有耐心:“是给怀孕的羊住吧?”
仍然头也不抬:“是。”
结果到晚上入圈时――什么啊,明明给山羊住的!
可观察半天,却发现有的山羊硬要赶进去,有的却死活不让进。
便对他说:“一定是给今年的小山羊住的!”
却回答:“大的小的都住。”
问:“那么是给身体不好的羊住的吧?”
答:“身体好的身体不好的都住。”
……于是到最后也没弄清到底什么样的羊能享受“住院”待遇。
不过刚被开除了地窝子“窝籍”的少先队员是一定会住院的。那时,嫂子也给它缝了个小号的包谷口罩。居麻重新给我布置了任务:羊群回来后先给少先队员戴口罩,等吃饱了再入圈。
然后他说:“行啦,以后嘛,李娟就这一个任务!”
我抱怨道:“这个任务够艰巨的了。”
他问为啥。我说:“得先慢慢找到它,慢慢给它戴上口罩,再守着它慢慢吃完,再取下口罩,最后再赶它进住院部――那么冷的天!”
他大笑,绘声绘色翻译给大家。又说:“这个冬天,李娟就放了一只羊!”
其实那时候,再不用在羊群里四处寻找少先队员了,只要我拎着玉米口罩往那儿一站,红领巾立刻冲出队伍,咬我的手,顶我的腰,没完没了地起腻。
可好景不长,又有一天居麻说:“不给吃啦!看它跳那么高,完全好啦!”
我不管,仍然每天给它开小灶……因为它是一只差点就熬不过这个长冬的羊啊!它差点死去,应该被无尽地安慰。
一月下旬,居麻放羊时开始随身携带为母羊临盆而准备的毡口袋――用来装初生的羊羔。虽说温暖的四五月才是产羔的好日子,但总有些不守纪律的小家伙会提前降生。那时,冬羔们会享受少先队员的待遇,呆在地窝子里成长。
等到二月,白昼悄然延伸,天气也渐渐缓和。那时,住院部就该拆了。晚归时,除了山羊,绵羊暂时不用入圈,全停在东面沙丘的半坡上卧着。直到夜深了,气温降到最低时,大家才把它们赶进圈。居麻说:天开始暖和了,怀孕的羊肚子越来越大,羊圈就越来越小,挤在一起会很热……
谈到以后的事时,居麻总会再三提起将来的春牧场。我们的春牧场划分在国道线旁一个叫“三岔口”的戈壁滩上。从北面的乌伦古河畔出发,一路上得走三四天(如果没有初生的小羊的话,只需两天)。羊群会在那里停一个多月。接完春羔后,再北上喀吾图,从那里次第进入夏牧场。
加玛也喜滋滋地强调三岔口的好:不用住地窝子,也不用住毡房,住的是砖房子!公路边还有手机信号!……又说喀吾图也好,也有信号,而且很暖和,可以穿T恤……夏牧场也好,水也好,草也好――连奶奶都会去夏牧场一起生活呢……听得我也神往不已,一度有了念头,想就这么一季一季地跟下去……但是居麻太让人生气了,他总是说我一个冬天只放了一只羊!
---------------------
对本文有话要说,请回到笔会微信封面页,直接回复。我们将编辑您的留言于每周末发送。
本微信号每天推荐的文章,均为《文汇报》“笔会”版独家刊发的稿件,欢迎大家直接分享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不得转载。
联系版权,可发送短信到微信后台。
我们制作了部分作者姓名的关键词回复,以方便大家查阅。
读者只要在回复栏中输入他们的名字,就可看到“笔会”微信推送过的相关文章。他们是:
杨绛、汤一介、乐黛云、邵燕祥、黄永玉、宗璞、王安忆、阿城、韩少功、陈平原、刘心武、陈尚君、葛剑雄、迟子建、胡晓明、许纪霖、罗志田、裘山山、叶兆言、张大春、李黎、金宇澄、陈四益、梁小民、林达、董桥、毕飞宇、汪涌豪、李天纲、严锋、毛尖、胡展奋、张新颖、舒飞廉、徐建融、阮仪三、李皖、陈学勇、刘绪源、王周生、陈丹燕、杨扬、谢泳、郜元宝、唐韧、张蛰、李娟、江晓原、俞可、朱天心、唐吟方、唐吉慧、李修文、吴非、李敬泽、谈瀛洲、蔡翔、邵燕君、张定浩、黄德海、王晔、陈辰、沈嘉禄、孔明珠、柳鸣九、唐小为、恺蒂、孙洁、杨好、路明、叶倾城、戴冰、肖复兴、张辉……
您还可发送关键词“一月”,收到五篇我们在一月份推送过的好文:
路明 《今天,写几个上海男人》
方方 《德国老太玛尔塔》
黄轶 《在台北想起李庄》
雍容 《为母十日》
黄德海 《站在姜文一边》
此外,回复1-45之间的任何数字,可获去年的好文推送。
我们以后还会继续完善这个系统,如果您发现自己喜欢的作者尚无关键词回复,欢迎来提醒我们!
点击右上角按钮可以:1,“分享到朋友圈”;2,“查看官方账号”关注“文汇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