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央视春晚与“歧视”|女右
2015-03-02 11:50:24 来源:社会学了没

2015年央视春晚与“歧视”|女右

2015-02-27 社会学了没 社会学了没
社会学了没 \

socialor

你已经或正要接触社会,真来对地啦! 定位:既是社会/学了没,又是社会学/了没。 总之,构建社会人自己的公社,传播社会常识, 分享社会学点滴,发出社会人自己的声音。  特色:三好社员(好分享、好参与、好反思) 口号:今天,你社会学了没?

?

“社会学了没”――社会人自己的公社。传播社会常识,分享社会学点滴,发出社会人自己的声音。微信号:socialor


每周五#男左女右#,回复数字5查看往期内容。你支持男队还是女队,来拉票吧~请在本文文末投票支持你喜欢的文章!

本期主题:春晚看了没第四十期)

女右文章――《2015央视春晚与“歧视”》

男左文章――《当我们谈论春晚时,在谈论什么》


你喜欢哪一队关于“春晚”的讨论就支持谁,就在下面投票支持。可以拉票、可以呐喊、可以转朋友圈、可以无节操骚扰。。。

把投票成功的截图回复到微信平台就有机会获得“春联”哦(2名)


回复“春晚”查看本期主题所有文章。

社长说
整理自知乎,仅供学习交流。


央视2015年春晚刚刚落下帷幕,微博和朋友圈上就已经有广大的女权主义者发出了质疑的声音,知乎上一名叫“雨亦奇”的网友提问“2015 年央视春晚是否对女性等群体有歧视?如何评价?”,顿时引发许多女权主义者、女性相关媒体和女权反对派的激烈讨论,甚至有人又发出了“2015年央视春晚是否对男性等群体有歧视?如何评价?”,于是知乎上袭来一大拨关于“春晚”和“歧视”的提问:“2015年的春晚有歧视女性的倾向吗?”“如何分辨春晚中的歧视?”“2015央视春晚有没有歧视南方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2015春晚节目中的“歧视”问题?”“2015春晚有哪些性别歧视节目?”“如何看待微博上说的关于今年春晚对于女性歧视成灾的说法?”“从春晚想开――完全不拿歧视抖包袱的喜剧作品是否存在? ?”“ 怎么看待有人不看重春晚中的性别歧视,还认为这是自己歧视自己?”……

提问一:2015 年央视春晚是否对女性等群体有歧视?如何评价?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254611

1.作者:李傲文

这是妥妥的性别歧视。但是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面向全国观众,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中出现了性别歧视价值观”,严重的问题是:

从导演,到演员,乃至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更包括很多女性观众),基本都没把这当做一回事。

继春晚连续多年拿身体缺陷制造笑料之后,今年的春晚,非常多的笑料集中在了性别上(特别是女性)。有些朋友说这是现实主义的喜剧表现手法而已,但是对但是请大家注意这些性别歧视的笑料出现的目的并不是旨在揭示其内在的荒谬从而进行辛辣的讽刺,而仅仅停留在某个标签群体与主流“不同”罢了。

我再具体一点,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提出了女性在媒体中发展的两个主要目标:

一是促进妇女对于媒体的参与度,也就是促进妇女对媒体的影响;

二是改变媒体传播中对男女性别角色的陈规定性,打破僵化的角色规范。

那么问题来了,春晚这台晚会,对“女性在媒体中发展”第二点目标,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促进?还是倒退?考虑到节目中出现的剩女、陪睡、二手货。卖女儿……诸多情况下,我认为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在我看来,春晚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当你不需要它说教的时候,它偏偏拿着漏斗往你脑中硬灌价值,用高八个度,慢一拍的语言来想让你相信他们自己已经不再信的东西;而当你需要它“敢为天下先”的时候,需要它发出声音引起讨论做社会价值观的急先锋的时候,它通常都会选择最保守乃至最糟糕的那种。

今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一层性别歧视的窗户纸被春晚捅破了,但我打赌节目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

这根本不是禁区。

这才是让人无从下手地方,肥皂箱上的演讲者,最害怕的并不是周围的愤怒反对者们,而是周围来来回回却对他毫不关注的人流。当你认为很严重的时候,普通人,乃至被冒犯的主体:女性们(部分),都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西蒙?波伏娃曾说:“女人不是天生的,社会女性的外在形象也不是‘天然’的,是被塑造出来的。女人在看待自己和做出选择时,不是根据她的真实本性,而是根据男人对她的规定。”我们的文化环境,从来都是一个男权本位的文化,当女权主义呼吁反对一直存在的价值的时候,很多人才猛然惊醒:原来这些价值并不是女性本身需要的,进而塑造的,它们仅仅是掌握话语权的优势性别的精英们,为了巩固性别统治而对弱势性别进行的改造和洗脑。

比如诸位现在理所当然享受的“受教育权”,在百年前还是天方夜谭,现在的状况,正是得益于无数前贤争取的奋斗。更何况在中国的某些落后地区,女童的受教育权比男童更受不到保障――只有我们认识这个事实我们才会惊醒,人权是你的,但是你要实践它?要呐喊,要行动。

在一个国家保护女性权益的最高机关妇联都公开用“剩女”这样物化女性的词汇来称呼它需要保护的对象的国度,所有有志于争取性别平等的女权主义者都能感受这个国家的性别环境有多么严峻――整个社会的性别状态不是很糟糕的“对抗”,而是更糟糕的“冷漠”,大家都习以为常,不觉得这是不正常的,不平等的,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压迫,就像罗萨?帕克斯坐上白人专座之前的样子。

玻璃心?圣母?或许是吧,但是……请教诸位啊,有哪次民权的进步是由对权利和权力不敏感的人推动的?还请指教一下。

最后,阿玛蒂亚森在其着作《正义的理念》中写道的两段话我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对照“很多人无视明显的性别歧视”这种现象进行思考――

对于适应了剥夺状况产生的满足和幸福感,我们应该进行更多的思考,只有这样,已经适应了剥夺状况的人们才会具有反抗的自觉。

…………

对于所遭受的剥夺而产生的适应性,会通过幸福或者愿望实现的方式,导致效用的扭曲,从而使得长期受剥夺的人并未对其实际遭受的困境给予足够的重视。

哦,我确实是男性,但是有一个常识就是:女权主义并不是女性的专利,实际上它是人权主义的一个分支,刘瑜说过:“我想不到有什么理由一个人权主义者会不是女权主义者。”深以为然。

编辑于2015年2月19日10:41

2.作者:傅渊


咦陪熊孩子玩了会儿回来怎么多了这么多赞……之前答得匆忙,再稍微补充一下:

有人说讽刺是幽默的必备元素啊,国外脱口秀讽刺得更厉害。

首先,

欧美脱口秀的语境是不一样的,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在讽刺,在恶搞,对象也大多为政客和无脑名人,而不是女性和弱势群体。脱口秀本身就不是严肃节目,和春晚没有可比性。你让CNN主播调侃一下女性或残疾人试试。但春晚不同,有多少中老年人把春晚的价值观奉若真理你们知道吗?昨天下午我花了几个小时和姑姑聊天,试图说服她二十七没结婚并不是一件大坏事儿,不丢人,不必要为她女儿着急得恨不得带她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到晚上来了一句“二十块买走”和“二手货”,得,我白说了。

就像很多答案里提到的那样,在大家都知道这是在讽刺的情境下,想讽刺什么都行,真正让人不安的是从导演到观众,太多的人都没有察觉任何问题。

其次,

春晚的受众是全球华人,当然不能苛求它完全符合新一代的审美,但这并不等价于一味迎合“传统”(说好听点叫传统,不好听点就是小农时代的价值观)。如果有人觉得离了这类低俗的讽刺语言类节目就没有看头,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说学逗唱都是学问,不要把艺人学艺不精和看客审美底下都看得理所当然。

另外说几点和春晚关系不大的:

1,关于“剩女”一词到底是不是歧视,我认为是。这个词语给我的感觉就是,仿佛女性在某个年纪必须结婚,否则就是被剩下,被淘汰了。而“女性在某个年纪必须结婚”甚至“女性必须结婚”,这就是歧视。

2,评论里有人提到人口问题。利用春晚这个平台来宣言女性应该回归家庭,这或许不妥当。放开生育政策,完善医疗、教育、就业等政策中有关生育的部分,宣传男女平等(尤其是农村地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以对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改善环境、加强食品和水质监管以减少国内不孕不育人口,等等,把这些实打实的做好了,比在春晚打多少嘴炮都强。

3,我不想结婚有别的原因,和这个没关系,略过不表。

4,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推进性别平等大概需要从少说脏话好好讨论问题做起,毕竟老是有人想和别人长辈发生性关系,并把母亲的生殖器挂在嘴边,这会让性爱变得很诡异的~

剩下的其他答主都说得很详细,我就不多说了:D

【以下是原答案】说是歧视女性,实际上“性别歧视”更恰当一点。有人说你们激动什么,潘长江的身高不是也被调侃了么人家也没说什么,但这恰恰也是性别歧视的体现――“男性就应该身材高大”和“女性就应该窈窕妩媚”其实是同一件东西。

当我们认为某些特征是女性固有的时候,往往就默认了具有这些特征的男性缺乏男性魅力。

很多人都在纠结冯巩那个小品里的一句“二手货”吧,但我想说些别的。从小我就对一件事情非常困惑――为什么大人们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呢?为什么女性结了婚就好像变成了男方家的人了呢?难道女性是和男方一整个家庭而不是这个男的结婚了吗?年纪越大越发现这似乎是全社会的共识。而在这个小品里也是这样,即使在越来越多年轻夫妻结婚后自组家庭独立生活的今天,女儿结个婚还是被认为跟生离死别一样,更是把“嫁女儿”和“卖棉袄”进行了类比,就好像女儿是一件商品。

在一个几乎所有人都遵守着“男方家庭付出某些代价将女方娶回家,然后女方成为男方家庭的附属物”这一模式的社会里,当有女性跳出来要求平等拒绝物化时,当然会有人反驳说“男人也付出了很多呀,男人结婚还要买车买房,你们女人嚷嚷什么”。殊不知当我们谈论女权的时候,其实也在谈论男权。呼吁打破固有的性别模式,解放的怎么会单单只有女性呢?给女性以平等的就业机会,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减轻男性的社会压力,意味着“家庭主夫”不再会被嘲笑,意味着男性也有产假等等一些列相应的变化,意味着异装癖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意味着人们对“性别”二字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男女这么简单。

Emma在联合国#HeForShe活动时的发言也就是这个意思,相关视频大家可以自行观看。

另一方面来说,毕竟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春晚作为所谓“主流价值观”的忠实拥趸,怎么能不呼吁一下女性回归家庭balabala的呢?估计这种事情以后还会继续发生,大家权当狗叫听听吧。作为一个对婚姻和家庭没什么兴趣的女性,"I gotta run as far as I can ".

手机码字有点乱,请谅解。

编辑于2015年2月19日15:32

3.作者:匿名用户

昨晚和父母一起看春晚,因为刚刚离婚,看到二十块钱二手货时整个气氛都不好了,都不敢去看父母的脸,只能装作没听见,心里特别难受。

发布于2015年2月19日09:56

4.作者:匿名用户

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广大妇女要自觉肩负起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责任,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发挥作用,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妇女要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追求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生活,促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发布于2015年2月19日03:07

5.作者:晴爷

我的女权意识觉醒的应该也算蛮早的,十四岁的时候就气愤地在要交给语文老师的日记本里写:

平生最讨厌要求你“文静”、“贤惠”的长辈。

为何不是“坚强”、“聪慧”、“勇敢”。

一切不能男女通用的美德,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美德。

----------------------------------------------

对于知乎上天天都在吵的“谁该买房子”,“首付要不要对半分”“谁该做家务”“谁来养孩子”我不想发表任何评价。

每个人家境环境姿势水平都不一样,只要你们觉得妥当就好。

-----------------------------------------------

用知乎er常用的讨论姿势来说:

冯巩的那个小品,娶女儿,要拿聘礼来换,这确实是习俗,现状。

爸爸这么想,很正常。女婿有这想法,也很正常。

但当女儿听到爸爸只给女婿开了“十八块”的价码,自己就可以结婚的时候,激动的跳起来,说:“爸爸我爱你~”

这不正说明了女儿对自己的不歧视吗?

他认为爸爸没有为难自己的男朋友。

她没有要求男方有钱才能娶自己。

她没有物化自己。

她觉得结婚是“两个人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住在爸爸的旁边。”

而不是“嫁给一个人,去他们家伺候他全家。”

而到最后结局,冯巩也的确没跟女婿提什么“拿钱才能娶女儿”的事。

拿三十块钱换的一直是棉袄啊!

换个角度看一下,

换个方式理解下,

社会也没那么黑暗啦。

6.作者:王大帅逼

把我的观点写在前面:

1. 春晚的问题不是歧视,而是现在只敢向弱者开炮,通过和全国人民一起揶揄没有能力反击的弱势群体来满足优越感寻找笑料。而那些能真正制造笑料的更尖锐的问题却视而不见,粉饰太平。

2. 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晚会。知乎用户毕竟是一小搓平均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人,所以你们才能看到这些曲艺节目中厚重脂粉年货味道都盖不住的恶心的腐败的气味。但即便在知乎的这个问题下依旧有人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依旧有人觉得这是社会现实,依旧有人觉得“不就是开个玩笑么大过年的那么认真干嘛?”。我上知乎就是因为我想认真的思考些问题,想看段子出门左转有围脖,出门右转有微信。

感谢大家的赞,赶紧改几个错别字再排下版。转载请注明

1)回复楼上某位答主以及所有说“圣母们玻璃心的人”(这也是我答题的动机):

我就问问那些看见喜剧里面调侃谁都认为歧视认为受不了的人们,是不是也觉得查理漫画歧视了穆斯林?

喜剧从来就不是净身了的艺术,这玩意最早起源于下流表演。

为什么赵丽蓉老师的小品没有人骂?

因为她攻击的是奸商。是过度包装,是以次充好。

为什么陈佩斯老师的小品没人骂?

因为他讽刺的是小人。是贪小便宜的人,是没有能力还要硬出头惹笑话的人。

查理周刊攻击和歧视了穆斯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