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asxdqn
功能介绍 爱思想读书会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观察中国
这两天,一篇题为《博士春节返乡手记: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作者是上海大学的博士生王磊光。
这篇文章借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记述作者回到湖北某乡村的见闻以及复杂的心情,以斑窥豹,很多人似乎从中读到了“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王磊光博士情感诚挚,用词克制,亦时有洞见,但是,文中有某些观点却不乏错谬,实在值得商榷。笔者在此一一检点,供观察中国的读者辨别批判。
文中提到:“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最近在访谈工人。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王磊光观察到:“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作者认为:“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评:老一辈纷纷谢世,新一辈各奔东西谋出路,联系日益疏远,这是自然而然的发展,何悲哀之有?老一辈关系纽带之所以牢固,靠的是亲密的血缘关系和牢固的家族观念,还得益于乡村生活的熟人圈子;而今,原有的基础已被时代变迁所瓦解,新一辈自然会在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中建立人际纽带。新一代的联系慢慢断了,这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迁所引发的,也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王博士,你不必感到太悲哀。
作者看到年轻人外出打工,留老少在家的情状,因此愤愤地说:“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爱社会,爱自然?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而下面的说法就更是胡话――“没有机会爱父母子女,就不可能爱别人、社会和自然”。这么说,难不成离开亲人在外打工的人都只是机器,既不会关心同事,也根本不在乎陌生人?按博士的推理,如果一个人不幸父母双亡,又膝下无子,他因此没有了爱父母子女的机会,最后必定会反社会、反自然?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乡土中国的伦理道德是个差序格局,由近及远,层层推展,王博士的伦理观念显然并未脱离差序格局的传统框架。
文中还见王博士有这段夸张的说法:“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评:“几乎每一个”、“牺牲整个家庭”、“绝大部分”、“没有希望”,看起来王博士的口气是很肯定的。只是,我们不知道王博士的判断从何而来,会不会是脱离实际的臆想呢?
“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如果真的绝大部分农村80后大学生没有希望获得教育回报,请问大城市中数量庞大的”凤凰男”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事实上,很多大学毕业的农村子弟在城市经过奋斗,为自身争得了一席之地,生活因此改善,这都是每天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真实故事,王博士怎能视而不见呢?
结语:
作者在文末最后感慨:”回家究竟看什么?越看,对乡村的未来越迷茫。”
迷茫,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普遍特征。王博士对乡村感到迷茫,归根到底是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迷茫。
乡村居民固然对斯地斯民感到迷茫,可是,《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面对城市里高耸林立的现代建筑,不也感到迷茫吗?
与其迷茫,不如像鲁迅那样,直面惨谈的人生,在怀疑中追问、追寻。
上一篇:新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怎么填(21):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调整
下一篇:四分之一个2015年马上就要过去了,duang~醒了吗?
站点地图 网站建设
qq:3403719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