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的2014书单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新资料,新视角,为戊戌研究拓展了讨论的空间。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新资料,新视角,新结论,对于重新理解北洋外交极具意义。
邓野:《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与唐启华的新着参照着读,极富启发,外交并不总是对外。
周锡瑞:《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家庭》,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一个中国家庭在百年动荡中的漂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一段经历。一百年前的两千年没有,将来也不应该会有。
裴士锋:《天国之秋》,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
――对太平天国故事的一个新解释,发现了许多中国学者过去不曾注意的新因素。
郭世佑:《历史的误读》,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
――大中国历史,由于各种原因,“误读”不少。这些矫正,让人耳目一新。
张鸣:《共和中的帝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
――习以为常的故事蕴含有很多过去并不曾知道内容。
刘东:《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应该不断解释、丰富。
沈渭滨:《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4年。
――鸦片战争前史,近代中国的开始,中国为什么会这样,书中有含蓄提示。
余世存的2014书单
朱大可:《华夏上古神系》,东方出版社。
――这是一部值得认真对待的着作,作者梳理华夏上古神话的源流,得出了与我们经验相合的结论,即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不是封闭的产物,而是开放的结果。上古中国的开放和师法外来文化远超过我们今日的想象。
余世存、李克:《东方圣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人们都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热”,但对把传统融进当下生活却见仁见智,本书的体例是一个创新,它把中国经典放在东西方文明的坐标中,立意在于人们家居、观光旅游之余能够翻阅,使中国经典及相辉映的世界经典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简直:《浮图》,中信出版社。
――这是一部乌托邦式的小说,作者解答了中华文化能否独立开出民主社会的问题,小说叙述了大陆内部一块“飞地”千年前中原王朝隔绝,自我演进,并主动参与变革,将传统与现代很好结合。作者在台湾地区、云南大理等地带另辟风景,为我们寻梦到可能的“桃源”。这是既勇敢又奢侈的文字。
邓康延、梁罗兴:《盗火者 : 中国教育革命静悄悄》,新星出版社。
――教育之于当代人的意义不言自明。本书是同名纪录片的文字版,在主流教育之外,少数者、私塾、学院,以及德式、日式、美式教育模式,都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尽管后者在巨国规模教育面前还微不足道,但它们正努力追寻教育的本质。
唐小兵的2014年度书单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罗志田教授《权势转移》的修订版聚焦的都是大问题,比如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知识人的边缘化、科举制废除在乡村社会的后果、反传统在近代中国的展开及其屈折、西方形象在近代中国的分裂、清末民初对“新”的崇拜等,学界也常有人会涉足这些议题,但往往论述时流于疏阔乃至大而无当。可细读罗先生此书,却常常会觉得其治史之精妙处恰恰在于将“小”与“大”、“点”与“面”、“表”与“里”实现了完密的缝合。
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中华书局)
――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通过对保留在朝鲜的这批文献的细致爬梳与史实重建,从衣冠变迁、对吴三桂之态度、对一个普通江南女子季文兰的心情等角度钩沉,将明清之际朝鲜文人对待明清易代之后的“中国及其文人”的复杂心理纠葛,细腻精彩地呈现了出来。历史如同一幅幅画卷在读者面前展开,历史人物亦纤毫毕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周边看中国”的特殊视角。此书对历史理解真切、对人物性情拿捏准确,文字清新流丽,真是一本可以常读常新的典范之作。
邓野:《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邓野先生的公众知名度虽然不是太大,但其史学功底和史学见识却是超一流的,此前他的着作《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民国政治的逻辑》就确立了其在专业史学界和史学爱好者心目中的位置。《巴黎和会》处理的是一个经常被触及的主题,但邓野先生却能独出机杼,从“学潮与政潮”、“内政与外交”等视角纵深地切入历史,其处理历史不像有些史学作品过度罗列史实,而是要言不烦,一针见血,将纷繁历史背后的逻辑如庖丁解牛搬梳理得极为清晰,这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史研究路径。
裴宜理:《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香港大学出版社)
――哈佛裴宜理教授以1920年代初期的安源罢工、以及此后这一事件在历史叙述和历史记忆中的变迁史为线索,试图从历史自身的逻辑出发来展现中国革命的进程、变异,以及关于这一革命的历史记忆的争夺、修改和更替过程。简而言之,裴宜理认同的是安源革命所展现的那种与地方精英合作、灵活地运用中国文化传统、以非暴力和工人教育为特质的革命范式,这种体制内的合法抗争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并且付出的是最少的社会成本,却因为种种因素后来被刻意淡化、扭曲和遗忘。《安源》一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历史记忆与历史真相之间存在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社科文献出版社)
――国防大学萧冬连教授是严重被公众忽视的当代史学者,他的这本新书有让人“拍案惊喜”之感,其对当代中国史政治脉络变动之熟知、对社会思潮之理解、对微观史学与宏观史学衔接之灵巧,都在这本梳理当代史的着作里展露无遗。此书史料来源多元,对当代史有自身切近而深刻的理解,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入窠臼,自成一格而简明清晰地把当代中国的来龙去脉呈现了出来,是所有对当代史有兴趣的读者的“入门书”和“常读书”。同样出身湖南的北大历史系王奇生教授对此书较为推崇,并言治民国史学者如此之多、时间如此之久,却至今也拿不出这样一本小册子的“民国读本”。
董?:《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北京三联书店)
――用许纪霖教授的话来说,华盛顿大学董?的这本“北京史”是被大陆读书界严重低估的书。众所周知,这些年“上海史”着作浩如烟海叠床架屋,简直是上天入地无孔不钻(研)了,而更能代表中国城市特质的北京的历史却无法召唤出西人与中国学者持久的兴趣,有关着作寥若晨星。幸亏有董?的《民国北京城》来弥补这一缺憾了,元月初进京的高铁上读此书读得津津有味,才发现此前的自己对北京实在是太隔膜了。此书从城市与国家、城与人,作为消费、生产空间的北京,以及知识人笔下的北京和北京记忆等多重视角出发,将北京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及由此而来的城市认同的困境及其突围梳理得较为清晰。作者是周锡瑞教授的高徒,将周教授“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史学功夫学得有模有样,《民国北京城》大与小,纵与横,表与里,刚与柔等方面结合得极好,真应该作为北京市的“市民手册”。
李志毓:《惊弦:汪精卫的政治生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近几十年来关于汪精卫研究的最具有突破性的着作之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青年学者李志毓将汪精卫这个年少成名、晚年为盛名所累的一时英雄的“穷途末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汪精卫生活在一个转型时代的中国,而政治典范也从传统中国的士大夫政治向清末民初的文人政治,乃至后来的政党政治转型,在一个陈志让先生所言的“军绅政权”主导政经资源和社会空间的大时代,不掌兵、不知兵的没落士绅家庭出身的汪精卫注定了在一个军事化时代的命运。作者将汪的一生置入近代中国波澜起伏的时代动荡之中,将其在政与学、个人与国家、进与退之间的曲折心情惟妙惟肖地描摹了出来。史学最难在将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生活刻画出来,就此而言,李志毓的这本新书可谓难得。
韩少功:《革命后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韩少功是当代中国作家中罕见的既有思想能力又有历史意识的一位,其新作《革命后记》处理的是关于文革乃至毛泽东时代这个特别复杂的时段,此书读下来感觉作者对毛时代的社会政治与民风民情洞察入微,尤其是对主流政治话语之下的暗潮涌动和“潜规则”有如数家珍的理解。韩少功从多层面、多视角切入这段历史,试图在学术与通俗、历史与记忆、政治与风俗等领域全方位地检视这段历史,他对当代史研究的成果也非常熟悉且能引入讨论,相对于史学作品,其对历史中人性的理解,更是为前者中的多数所不及。不过,这本书的“辩证法”式的认知走得有点远了,跟真正的“历史思辨”不能等同,推荐这本书只是因为它可以很好地刺激起我们探究这段历史的兴趣。
薛忆沩:《空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很抱歉,这又是一个湖南籍作者。我对于旅加作家薛忆沩的些微了解是从《随笔》杂志开始的,读他发表在该刊的短小文字,时有“惊艳”之感,其思想、趣味和文字都是一流的。《空巢》是宋宏兄推荐给我阅读的,这部长篇小说通过一个从中学政治课教师任上退休的空巢老者,在晚年被电信诈骗的故事串联其追求正直、清白的人生,如何被荒诞的时代牵引到无以名状的悲情与虚无之中。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谁是受骗者?谁是骗子?欺骗何以可能?正如《革命后记》处理的历史的模糊性和道德的模糊性那样,要在《空巢》中区分这两者也是极为困难的。20世纪的中国共产革命自始至终就将追求真诚、真实的人生悬为鹄的,最后似乎大量生产的却是戴着面具的人,甚至一些人连自己有没有戴面具都分不清楚了,真是假作真来真亦假?!
钱永祥:《动情的理性:政治哲学作为道德实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研院钱永祥先生是我最为敬重的学界前辈之一,多年前其在北京三联出版的《纵欲与虚无之上:现代情境中的政治伦理》被崔卫平教授认为是中文学界最好的政治哲学作品,其对韦伯其人其学的阐释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更难得是钱先生的写作或演讲,从不“装神弄鬼”,而是“春风拂面”平易近人,这是一种在大陆治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史学者那里殊难一见的气质和风格。与钱先生接触越多,就越觉得他是为中国文化所化的温润敦厚之人,对年轻人的关切和提携绝不是形式上的客套,而其对苦难者的体恤更是发自本心。这本新书将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接榫,探寻出别具一格而更具可操作性的进路:“我认为,与其关怀彼岸世界、成圣成贤,或者让人生过得更为‘美好’,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期待道德用心在保护与帮助弱者、减少不公平的苦痛上面?”写到这里,我立即就想起了前几日湖南电视台报道的长沙救助站将暗访记者当精神病患者殴打、将被救助者肆意凌辱、虐待、暴力的报道了,这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可见从富强之国到文明之邦,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