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买个马桶盖
虽说奢移品依然是中国游客海外抢购的“主流”,近期澳元、欧元竞相贬值,去海外扫货毫无疑问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今年,“避名牌”却成为新春海外消费的一个新趋势。
节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详见附文)一时间红遍网络。新富的中产阶级已经不满足于奢侈品消费,从日用家电到衣物、食品,一概成为抢购的对象。
到日本旅游,顺手抱一只电饭煲回来,已经是流行了一阵子的“时尚”。前些年,在东京的秋叶原,满大街都是拎着电饭煲的中国游客。
“马桶盖”却是今年的“新宠”。它有抗菌、可冲洗和座圈瞬间加热等功能,最大的“痛点”是,它适合在所有款式的马桶上安装使用,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用难掩喜悦的神情和拗口的汉语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买断货。”
很多人买了吹风机,据说采用了纳米水离子技术,可使头发更蓬松顺滑。很多人买了陶瓷菜刀,切肉切菜那叫一个爽。很多人买了保温杯,不锈钢真空双层保温,不沾油污。很多人买了电动牙刷,最新的一款采用了LED超声波技术,重量比德国布朗还轻。
更“奇葩”的是,继抢购日本电饭锅和马桶盖后,中国大陆旅客现在又掀起抢购日本大米热潮,有人甚至不惜花上接近1500元人民币来买5公斤的日本大米。
为何热衷海外豪购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人已经成为节假日境外最具奢侈品购买力的消费群体,居全球之首。海外奢侈品价格一般只有中国国内的1/3,中国客出国扫货很划算,洋品牌店和东道国旅游业也能从中大赚一笔。
有人说,中国人海外豪购原因主要在于国外的产品质量好,价钱便宜。但动辙以2000元左右的价格漂洋过海买马桶盖实在难以令人接受,更何况媒体报道,这种功能的马桶盖在中国早已上市。5公斤的日本大米卖上1500元人民币,合300元每公斤的价格应该用“天价”来形容。
消费行为往往不只涉及简单的货币与商品交换,它还不经意地透露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与生活观,甚至是个人涵养。部分暴发户一下累积大笔财富,个人素质和精神信仰却跟不上,不知道财富存在的真正意义。
曾经有人调侃,外国人给同伴发信息,说中国“钱多人傻,速来”。这很大程度上有种歧视的成分在里面,但塑造这种印象的,正是中国人自己。
“一家杂志欢呼,‘收银机哗哗作响!中国人来了。’这是在为新暴发户入侵伦敦欢呼:中国盲目的时尚爱好者组成大型旅行团空降而至,‘大肆购买爱马仕丝巾和迪奥表……没有他们,伦敦邦德街将变为一座鬼城。’”《澳大利亚人报》这样绘声绘色地报道。
新加坡、韩国、法国……世界各国都笑迎中国旅客潮。
中国人“拯救”了世界经济,但这种消费观却诋毁了自己。
没买到品位和尊重
1979年,北京民族文化宫12个洋模特,中国的第一场时装表演。30年前,当中国人下定决心推开窗户看世界的时候,第一眼看见的牌子就是皮尔?卡丹。如今,众多的品牌蜂涌而入,中国人对品牌的认知度也逐渐加深。
随着出境游的增多,中国游客在海外一掷千金的时候,似乎买来的仅仅是第一,并没有买来更多的尊重。
在认可中国人消费能力的同时,西方媒体评论称,不少中国消费者可能只是买到了商品,而不是买到了“品位”。而马桶盖、电饭煲、电动牙刷这类产品的扎堆抢购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
在一篇《奢华容易,教养很难》的微信文章里,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教养’是一个古老和陌生的字眼,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不过,由于教养困难,奢华容易,我们今天才把品位许给了奢华,让空洞无止的消费来遮掩教养的匮乏。”
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有关中国人春节期间海外消费的统计数据,但中国研究机构推算,去年中国人用于品牌消费的金额达到1060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46%。其中,海外消费达到810亿美元。
与海外消费的热络相比,国内的消费却不尽如人意。春节期间中国国内零售额增幅逐年下降。2014年,零售额同比增长13.3%,是自200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由此不难看出,“国人春节热衷境外消费”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反映出境内消费供求关系的扭曲,这对于在新常态下想方设法把巨大的消费潜力留在境内释放出来,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鞭策。
【附文】吴晓波: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今年公司的高管年会飞去日本冲绳岛开,我因为参加另外一个会议晚飞了一天,飞机刚落在那霸机场,看微信群里已经是一派火爆的购物气象:小伙伴们在免税商场玩疯了,有人一口气买了六只电饭煲!
早前,我一度有个疑问:“日本的电饭煲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但就在一个多月前,我去广东参观了美的产品馆(美的是全国最大的电饭煲制造商),我向陪同的张工程师请教了这个疑问。
工程师迟疑了三秒钟,然后实诚地告诉我,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会黏糊,真的不错,“有时候我们去日本,领导也会悄悄地让我们拎一两只回来。”
“我们在材质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
美的创办于1981年,从1993年开始生产电饭煲,它与日本三洋合作,引进模糊逻辑电脑电饭煲项目,逐渐成为国内市场的领先者。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占比的反转,竞合关系发生微妙改变,日本公司对中国企业的技术输出变得越来越谨慎,“很多拥有新技术的家电产品,不但技术对中国企业封锁,甚至连产品也不外销,比如电饭煲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很多年来,“中国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场换技术”的后发战略已经失效了。
这样的景象并不仅仅发生在电饭煲上,从这次我们公司高管们的购物清单上就可以看出冰山下的事实――
很多人买了吹风机,据说采用了纳米水离子技术,有女生当场做吹头发试验,“吹过的半边头发果然蓬松顺滑,与往常不一样”;
很多人买了陶瓷菜刀,据说耐磨是普通钢的60倍,“切肉切菜那叫一个爽,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气,轻松就可以把东西切得整整齐齐了”;
很多人买了保温杯,不锈钢真空双层保温,杯胆超镜面电解加工,不容易附着污垢,杯盖有LOCK安全锁扣,使密封效果更佳,这家企业做保温杯快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很多人买了电动牙刷,最新的一款采用了LED超声波技术,重量比德国的布朗轻一半,刷毛更柔顺,适合亚洲人口腔使用……
最让我吃惊的是,居然还有三个人买回了五只马桶盖。
冲绳的那霸机场,小且精致,规模堪比国内中等地级市的机场,三十多号人涌进去,顿时人声鼎沸,不多时,在并不宽敞的候机大厅里,便满满当当地堆起小山般的货品纸箱,机场的地勤人员大概已然习惯,始终面带笑容、有条不紊,这样的场景大抵可以被看成是“安倍经济学”的胜利,也是“日本制造”的一次小规模逆袭。
过去二十多年里,我一直在制造界行走,我的企业家朋友中大半为制造业者,我眼睁睁地看他们“嚣张”了二十年,而今却终于陷入前所未见的痛苦和彷徨。
痛苦之一,是成本优势的丧失。
“中国制造”所获得的成就,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就其核心武器只有一项,那便是成本优势,我们拥有土地、人力、税收等优势,且对环境保护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形成了制造成本上的巨大优势。可如今,随着各项成本的抬升,性价比优势已薄如刀片。
痛苦之二,是渠道优势的瓦解。
很多年来,本土企业发挥无所不用其极的营销本领,在辽阔的疆域内构筑了多层级的、金字塔式的销售网络。可如今,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数再造,渠道被彻底踩平,昔日的“营销金字塔”在一夜间灰飞烟灭。
痛苦之三,是“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
“转型升级”的危机警报,已在制造业拉响了很多年,然而,绝大多数的局中人都束手无策,近年来,一些金光闪闪的概念又如小飞侠般地凭空而降,如智能硬件、3D打印、机器人,还有什么“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些新名词更让几乎所有50后、60后企业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
若以这样的逻辑推演下去,一代制造业者实已踏在万劫不复的深渊边缘。
可是,站在那霸机场的候机大厅,面对小山般、正在打包托运的货箱,我却有了别样的体会。
其实制造业有个非常朴素的哲学,那就是:
做电饭煲的,你能不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
做吹风机的,你能不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做保温杯的,你能不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
做马桶盖的,你能不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
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的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陷入困境的制造业者,与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战场上乱碰运气,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业里,咬碎牙根,力求技术上的锐度创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在冲绳免税店里疯狂购物的人,大概都算是中国当今的中产阶层,是理性消费的中坚,他们很难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广告打动,他们当然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不过他们同时更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愿意为新技术和新体验埋单的人。这一类型消费者的集体出现,实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捩点。
“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让我们的中产家庭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
?据《人民日报》、“吴晓波频道”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