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朋友圈被柴静的调查雾霾的纪录片刷屏了。小编看完了1个多小时的视频,可以说被被深深震撼。
我们不仅在用自己的生命,甚至在用后几代的生命在“献祭”所谓的发展和崛起。
最让无奈的是,这些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已犯过的错误,我们本可以避免的。但我们仍一错再错。
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如果我们现在努力,大概需要多久才能过上蓝天白云的日子。
赶紧做点什么吧!!!
2014年的北京,空气污染天数175天。天津,空气污染天数197天。石家庄,264天。
但这些错误,我们本可以避免的!
1952 英国伦敦毒雾事件
差不多60年
“雾都伦敦”的名号并不是没有来头的。
1952年12月5日-9日,伦敦发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毒雾笼罩整个城市。由于伦敦被逆温层笼罩,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4天时间,死亡人数达到4000人。之后的连个月里,死亡人数达到8000人。
可悲的是,相隔10年后伦敦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
痛定思痛后,英国政府开始行动。毒雾的来源是煤炭燃烧,也就意味着占能源用量90%的煤炭是罪魁祸首。因此对于英国政府而言,第一要做的就是减少煤炭用量,改变能源结构。
改变困难重重,但开始行动就有进步。通过出钱将市民冬季取暖设备燃料由煤炭改为石油天然气,制定工厂排烟基准,淘汰落后煤矿产能和制定《大气净化法》等措施,在开始治理污染的前十年,英国政府就把污染物降低了80%。对于改变经济结构,阵痛是必然的。但当一个产业在被淘汰的时候,另一个产业正在冉冉升起。英国也由此进入油气时代。在治污的前十年,英国GDP不但没有倒退,反而增加了一倍。
这不是一场一劳永逸的仗。之后的彻底根治毒雾,又花了四五十年。直至20世纪末,英国才彻底将能源结构转为石油天然气,煤炭在英国能源结构里的占比降低了60%。英国进入油气时代。
唯有此刻, “雾都”终于成为了历史。
1940s-1950s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差不多30年
与伦敦类似,美国洛杉矶曾被称为“烟雾城”。
和北京很相似,洛杉矶西面临海,三面环山,烟雾容易积聚。1940年代,石油开采刺激了当地汽车业的发展,也造就了每天1000多吨的废气排入洛杉矶上空。这些化合物和阳光紫外线发生光化学反应,变成了剧毒的烟雾,笼罩在洛杉矶上空。
危害显而易见。1943年,烟雾肆虐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枯死。1955年,洛杉矶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65岁以上的老人达400多人。1970年,约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洛杉矶一直以雾霾闻名美国。
控制汽车排放物是关键。加州不得不指定严格的新车标准,环保部门有权利抽查任何新车,一旦被发现厂家违规,就要从出场开始每一天罚25,000美金。环保部门有权利要求车企召回全部问题车辆。
而根据加州空气部门测算,南加州空气中71%的致癌物质都由柴油车产生。因此所有的柴油车都被要求安装颗粒过滤器DPF,相当于给车带上口罩,可以过滤掉99%的颗粒物。而若被检测未安装DPF,就要罚款1000美金。
有人问:这样是不是在打压美国的民族汽车业呢?
美国环保部门回答:洁净的大气带来的效益远高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成本。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保护落后是没有办法创新的。而此时的竞争本身就会赢得市场。
1956 日本水俣病事件
伤痛和影响至今还在
1956年日本水俣湾出现一种“怪病”,症状为面部痴呆、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
而事件的元凶,是日本氮肥公司。1949年,日本氮肥公司开始在水俣生产氯乙烯(C2H5Cl),年产而量超过6000吨。与此同时,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导致水俣地区居民使用了相关海产品之后,开始生病。这种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不仅让生者非常痛苦,而且会遗传。
为了经济的发展,“先污染后治理”成为了潜规则。污染似乎很容易,但治理却令人倍感艰辛。为了治理水俣地区污染,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几年间,日本政府和企业投入达485亿日圆(约合四亿多美元)用于治理近海污染和含汞淤泥的挖掘填埋。
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
根据新近的报道,沉积大量汞的海域已被填埋,再也无法恢复原貌,而且填埋地有效寿命为50年,如何保证汞不渗出将是一个紧急的棘手的课题。
许多人说,他们用了五六十年,我们只有这样一点时间。要慢慢来。
可是他们在上个世纪犯过的错误,为什么我们不能避免?时代之所以进步,并不是因为历史总在重演。
在《穹顶之下》里,柴静说:“我们没有权力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力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能力向他们证明,一个由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样可以使洁净和美好的。”
是的,将来有一天,你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你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之心心念念,和义无反顾的原因。也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动力。
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本文由LinkedIn领英原创。欢迎更多媒体、企业与组织与我们展开内容合作,联系邮箱bzou@linkedin.com
?2015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