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的动荡更显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并没有因为财政赤字或贸易赤字滥发货币,那是中国经济二十年前的问题,也是当前印度、印尼、越南、拉美和许多非洲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们都在张冠李戴或刻舟求剑,那是因为没搞清楚中国经济的来龙去脉。过去十年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增加百分之百来自外汇占款,每一分钱的货币发行都有相应的资产做支持,没有凭空多印一分钱。相反,央行还从银行系统以准备金和央票的形式抽取二十多万亿人民币藏到地窖里,准备金+央票的规模与A股的总市值相当。
因为控制了房地产按揭风险,中国的银行业总体说来是健康的,自1929年以后全世界的每一次金融危机几乎都与房地产按揭有关。所谓“影子银行”,本质上是由资产支持的债券市场(Assets Backed Securities), 集资的目的主要用于房地产开发和基础建设,由此形成的资产供应有利于压抑房地产泡沫而不是助长房地产泡沫。虽然单个项目可能会有风险,也可能在局部地区产生“鬼城”,部分投资者也可能血本无归,但总体而言是降低了经济体系和银行的风险。“影子银行”是特殊的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需要透明化和规范化,但不需要被“妖魔化”。
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是被夸大的,这些影子公司的主要问题是现金流和腐败,而不是资不抵债。因为这些公司的资产都是在土地原材料和人工价格最低的时候形成的,“重置成本”到现在普遍都涨了好几倍了。只要解决了现金流和腐败问题,这些资产绝大部分都会变成优质资产――这是地方政府愿意高息发信托产品的原因,也是投资者愿意购买相应信托产品的原因。但是,为了便于监管,也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地方融资平台应当尽量发行可公开交易的城投债,取代银行贷款和私募性质的信托产品。
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扩大政府基建投资是正确的选择,不只解决了短期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也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打下了物质基础。印度和印尼两个人口大国最近“出事”,根本原因就是国内基础设施太差,大量的人口难以形成国内统一市场。没有内部市场的支持企业就缺乏规模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容易产生贸易逆差,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货币贬值。货币贬值本身不会产生金融危机,加上外债过多才会产生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日本的内债很高,但没有外债,所以日元贬值并不会导致金融危机。
当前,新兴市场一片风声鹤唳,肯定会有国家在这一次的动荡中受到损害,也一定会导致部分外资流出中国。但中国既不缺外汇,也不缺内资,如果说缺什么的话,物质方面只缺石油,如果石油价格因为其它国家经济放缓而下降,对中国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害处。当然,出口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扩大内需是出路,外围的动荡更显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个国家的市场潜在规模取决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中国人的劳动素质不比美日欧差,而中国人的数量相当于美日欧的总和,所以,中国的潜在市场规模相当于美日欧的总和。但是,潜在的市场规模怎么才能变成现实的市场规模呢?
第一是基建,这一点秦始皇和李斯都明白,所以,他们搞“书同文,车同辙”。中国过去六十年都在搞基建,所以现在中国的基建水平比印度超前几十年,可以与欧美日媲美,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他们,比如说高铁和无线通讯。基建对于大国和小国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大国如果没有好的基础设施把庞大的人口和土地联系起来,就发挥不了规模效益的正面作用,相反,“窝里斗”和“一盘散沙”的负面作用会非常明显。对大国来说,基本建设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互联网和高铁把中国人团结起来了,这是两千年前“书同文,车同辙”的延续,也为中国的复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是有钱,鸦片战争后大量的战争赔款(包括买鸦片的支出)导致通货紧缩,是我国近代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英国和日本在近代的崛起,与从中国得到大量的白银直接相关。脱离了金本位以后,国家都可以印钞,但是,印钞多了货币会贬值物价会飞涨,所以不是可以随便印钞的。中国过去几年货币供应量增加很快,但是人民币并没有贬值还在升值,物价也并没有飞涨,为什么呢?前面说到,中国并没有凭空印一分钱的钞票,反而是把真金白银藏到地窖里。(部分城市楼价暴涨是因为土地供应太少,与货币发行量无关,在同样的货币条件下还有地方成了“鬼城”)
第三是制度,要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钱尽其用。在这方面,中国可就差得太远了,不要说跟美国比,与印度和其它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地方保护,户口管制,小产权房和农民宅基地不能买卖,准备金外汇储备养老金闲置,企业上市难,等等,可以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刚走到半路,这是中国人勤劳而不富裕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消除各种阻碍市场化的因素。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释放改革红利”,当然,更专业的表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是在全国统一市场中完成的,不可能靠限制资金供应和土地供应来完成,也不可能靠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完成。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有其特殊的机遇,但所有不能崛起的国家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不能尽其才,地不能尽其力,钱不能尽其用。中国是有条件崛起的,因为中国人多地多钱多,并且基础设施可以与发达国家媲美,比印度和印尼等其它发展中大国要超前几十年,只要不限制人财物的自由流动,中国的经济还能高速增长很多年。“次贷危机”期间中国抓住机遇搞基建是正确的战略,让中国经济连跳几级成了世界第二大。当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其实是中国崛起的另一次机会,这次的主题是“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重中之重是发展资本市场。
外资的撤离正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发挥作用的机会,可以低价买回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股票和债券,与此同时,准备金率应该降低,地方债城投债铁路债应该加速发行,养老金应该买沪深300指数基金,IPO应该批量放行,企业增值税应该下调,房地产税应该全国推广,小产权房和农民宅基地应容许流通……总之,要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钱尽其用……最不需要做的是制造“钱荒”,也不需要急于开放资本账户。在一个动荡的局势中制造不稳定性是自废武功,会贻误中国崛起的机会。相反,外围不稳时推动内部统一市场的建设会事半功倍,因为此时此举最容易凝聚内部人气也最能够缓解外部压力――这是中国崛起最需要的。
千万不要错过中国崛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