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演义】14回:编辑部故事走红  王朔葛优放异彩
2015-03-02 13:29:21 来源:影视独舌

【中国电视剧演义】14回:编辑部故事走红  王朔葛优放异彩

2015-03-01 影视独舌 影视独舌
影视独舌 \

dusheme

影视独舌从行业观察、数据分析、人物访谈、作品点评、微观点等五大部分入手,对影视行业深度解析,对影视作品独到见解,旨在建立一个有观点、有态度、有温度的行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提示点击上方"影视独舌"免费订阅本刊



1991年的荧屏上,广州电视台拍摄的10集电视剧《外来妹》红遍中国。从八十年代起,香港资本纷纷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基地设在东南沿海,成千上万的外地年轻人涌入那里,成为“打工妹”和“打工仔”。中国人的大规模迁徙由此开始,“春运”渐渐成为铁路运输系统的难解之结。《外来妹》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打工者的喜乐哀痛上,透过他们坚毅的面庞和艰难的生计可以看出,中国正进行着怎样一场交杂着进步喜悦和蜕变阵痛的变革。

一部由台湾人主导的金庸剧《雪山飞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部剧的演员则集合了两岸三地的精英,在大雪纷飞的长白山地区实景拍摄。这部剧的走红固然与原着的奇情侠气和演员的出色演绎分不开,同时也借助了几首好歌的推动。杨庆煌演唱的《雪中情》荡气回肠,凤飞飞演唱的《追梦人》柔情百转。此后,中港台的电视合作走向深入。




两部深具地域特色的年代剧也在全国范围内受到欢迎。李文歧导演的《赵尚志》把东北抗日英雄的风采再现于荧屏,李娜演唱的《嫂子颂》几乎达到了《好人一生平安》的流行程度。上海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上海一家人》被誉为中国版《阿信》,讲述了乡下女儿沈若男闯荡上海滩,以坚韧不屈之志取得成功的故事。李羚扮演的若男不但外表美丽,在品格、情操上也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


在公众记忆中留下最深印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电视文化走向的,还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1990年夏秋,葛优和吕丽萍参拍了经典“文人剧”《围城》;1991年盛夏,葛优和吕丽萍主演了经典调侃剧《编辑部的故事》。《围城》智性、幽默、刻薄,《编辑部》通俗、诙谐、狂欢,这两部剧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影响巨大。


《编辑部的故事》后,葛优成为中国头号喜剧明星。有一个着名的广告播了很长时间:冯巩问,“冬宝,想啥呢?”葛优答,“想戈玲呗!”冯巩拿出一种火腿肠给葛优,镜头一转又问,“还想戈玲吗?”葛优翻着他着名的白眼说:“戈玲是谁呀?”这个广告直截了当地印证了“有奶便是娘”的亘古之理,而且提前十几年说出了电影《无极》里张东健的心声―― “跟着你,有肉吃”。这是当年最成功的明星广告之一,那是中国人刚刚成建制由草食动物向肉食动物过渡的时期,由淀粉和肉末组成的火腿肠是人民群众的心头所好,“双汇”凭着这个广告占尽先机。

这个广告也可以代表《编辑部的故事》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知识分子不再把自己当作大众的精神导师,而自认是有点儿小理想但贪嗔痴俱全的世俗之人,“自己还没活明白呢”。《侵权之争》中,余德利凭着丰富的江湖经验识破了两个骗子的嘴脸,振振有辞地指责别人“蹲在马桶上方便”的乡巴佬作风,可是“假何必”一转眼就拿出合同来让他有苦说不出,反被教训:“不懂法,还出来混?”编导把让几位并不高于常人的编辑与各色人等交往、碰撞,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转型社会。


(1) 文本招笑的秘密


我没在第一时间看到《编辑部的故事》,因为上学的缘故。不过该片的主题歌不是唱了吗:“世界很小,是个家庭”,呆在学校里,仍然感受到了来自编辑部的热度。首先觉得几个北京同学说话的风格变了,老是没来由地拿一些歧视磅礴的大词儿把人架上去,老是使用“往轻了说是什么,往重了说是什么”“你也是苦出身”之类的句式,让你觉得受宠若惊又骑虎难下。问他们怎么变成这调调了,就招出了《编辑部的故事》、王朔、调侃。


电视剧看不着,王朔是何许人也?调侃是啥意思?就找书来看。对我来说,一见就特对脾气,一看就倒背如流。王朔分分钟就征服了我这个没受过京味儿文化熏陶的外乡人,于观、马青、杨重们的舌头不知不觉就长到了我的嘴里。一口气钻研了王朔的四卷雄文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诹。王朔不仅在小说界教出了石康这样的弟子,在影视圈带出冯小刚这样的高徒,在大学中也生产了许多我这样的调侃爱好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无偿使用着他的句式,自以为聪明绝顶、风趣幽默、游戏人间,自以为是很受女生欢迎的人。


王朔小说全看了,还有一本专写《编》剧逸闻趣事的小书在流传,收录了剧本里的一些精彩章节,我大致知道了李冬宝他们为什么深得民心。看到电视剧是在两三年以后,跟一大帮同学在教室里围观的。这回看全了25集,在音像展示和文本回忆中,很多台词进入了我的下意识。每当进入典型情境,剧中语言张嘴就来。比如说:跟人作局被戳穿,就用手指着合作者痛心地说:糊涂糊涂糊涂,你怎么能背着我干这种事呢?--这是无行文人张明高一稿两投被抓了现行后,呵斥夫人,舍车保帅。再比如说,一遇到把自己当作真理化身、过错全部让给别人的主儿,就会义正词严地教训他: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见别人黑!--这是小老头刘书友给牛大姐提意见。等等吧。好多年以后,我仍没放弃这种绕弯子说话的方式。现在,我对王朔由盲目崇拜降格为理性敬重,有意识地不再使用调侃的方式,但我知道,《编辑部的故事》对我的影响早已化诸四肢百骸了。什么时候,我都愿意承认王朔是我不见面的老师。




每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都是天时、地利、人和风云际会的产物。《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那么带劲,可以找出两个原因:第一,其语言风格具备劲爆的喜剧效果。这部剧主要是室内拍摄的,画面语言比较单调,主要靠台词的出其不意。从古到今,让人发笑的语言只有一种:制造反差。可以用特高雅的词描绘特粗俗的人,比如钱钟书写“鲍小姐是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也可以用特雄伟的词描述特庸俗的人,比如牛大姐自命:“我牛某人这嫉恶如仇的脾气还不打算改了!”还可以一本正经地出丑,比如周星驰看见美女后,以优美矫健的动作跳向泳池,却一头栽在玻璃门上。把现在的网络红人都算上,不管是青年网络意见领袖韩寒,还是见天在博客上贴写真照的郭敬明,他们都是故意把大的说成小的、快的说成慢的、滑稽的说成庄严的,利用语境的错位抖机灵。《编辑部的故事》第一次在电视里把文件语言、报告语言、政治语言倾泻在世俗之事、男女之事、凡人小事上,处处反差和笑料,着实新鲜过瘾。套用一个术语,这叫反讽。


第二,《编辑部的故事》摸准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1991年,大批知识分子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放弃高蹈回归现实,大众的关注从宏大叙事转向了身边小事,高调话语和启蒙话语逐渐被不着边际的调侃消解。《编辑部的故事》在迎合和巩固社会主流话语的同时,每时每刻都在嘲笑和解构着它。过去人们闻之肃然的高调、见之心惊的上纲、掏心掏肺的讴歌,在这里全成了笑料,没了杀气和力道。这自然和人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心态吻合了,自然和“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回”的时代节拍同步了。


(2) 超强的创作班底


除了思想层面的因由,《编辑部的故事》的成功还因为:出品单位好、策划班子好、编剧导演好、台前演员好、作词作曲好......


出品《编辑部的故事》的是中国电视界的一面旗帜――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立于1982年,是大陆第一家电视剧专业制作单位。看看他们令人眼红的成绩单吧:国内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国内第一部室内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国内第一部电视幽默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国内第一部以自身资产为抵押,全额贷款,全部在境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国内第一部春节电视贺岁片《万事如意》――《编辑部的故事》续篇。跟“第一”不沾边儿,但同样牛气的电视剧还有:《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作品。近年来,虽然由于众多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的崛起,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一枝独秀的局面不复存在,但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产力:高希希的两部优秀作品《结婚十年》《幸福像花儿一样》,他们都是出品方之一,而《金婚》更是这两年的重头戏。


若论精品剧的数量,除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无出其右。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垄断的播出平台,惯于制作古典文学名着戏或者革命历史题材戏,惯以篇幅、场面、气势、制作压人,宏观、浩大、史诗、考究是其关键词,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的全是现当代题材,与火热的生活眉来眼去,与普通百姓情投意合,少花钱多办事,制作小影响大。央视攻城略地,北视攻心为上。北视长于让老干部和老百姓都满意,惯于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思潮之间寻找契合点,比如《渴望》,官方看见歌颂真善美,群众看见好人一生平安;《编辑部的故事》,官方看见每集一个大道理,群众看见讽刺挖苦“假大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官方看见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群众看见“我承认,我历尽沧桑”。这份走钢丝的平衡感、戴镣铐跳舞的欢快,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郑晓龙是《编辑部的故事》总策划。1982年,郑晓龙来到北视。两年后当上主管生产的副主任,后当上主任,以上提到的作品几乎都与他密不可分。他是个成功的导演,代表作有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电影《刮痧》。他善于发掘人才,赵宝刚和冯小刚是他按管库工和美工的名义延揽进门的,最初发现并把王朔引进影视圈的也是他――把王朔尚未发表的小说《空中小姐》改编成电视剧。九十年代初的北视精英荟萃,活跃着一批以郑晓龙为首的“小字辈”和“刚字军”:《渴望》导演鲁晓威,《渴望》编剧李晓明,《编辑部的故事》编剧冯小刚,《凯旋在子夜》导演尤小刚,《编辑部的故事》导演赵宝刚。郑晓龙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成就是一帮人的劳动成果,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有人有幸在这里被成就,知道这一点的将来还可能超越这些,不知道的就进步不了。”




郑晓龙回忆说:“赵宝刚当初是剧务,冯小刚当时是美工。私下里都挺好的,他们两个人都不安于现状,都想当导演。在《便衣警察》剧组里还出过这么一个事,人家拍着戏,他偷偷地把剧组摄影拉出去拍了几个镜头,在剧组里面是不允许的。后来为这个事开了个会,我还肯定他们积极进取的愿望,这种事你们要做,跟导演去商量,导演不是不让,干吗非要偷偷的去做,违反剧组的纪律,反正就给他们协调这种关系吧。底下没事,他们一天到晚老在我办公室里泡着,到晚上一块出去吃个饭什么的,挺熟。有人说好象这是为拍领导马屁,其实我看也不是,你让领导了解你嘛,要不然怎么给你机会呢。比如说拍《北京人在纽约》的时候,本来没有冯小刚,冯小刚想去,一直跟我说,哭了一鼻子,后来我说一块来吧,他不也就有机会了嘛。”


《编》剧的策划是朱晓平、王朔、苏雷、魏人、葛小刚、冯小刚、李晓明,编剧是王朔、冯小刚。《编辑部的故事》当时有王朔、苏雷、冯小刚等六个编剧,他们先讨论故事和角色,然后分题目写。冯小刚写了两集,剩下基本都是王朔写的。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最后署了“策划”的名。可以肯定,故事都是鸡一嘴、鸭一嘴地侃出来的,这个模式是从《渴望》开始建立的,说正式点儿叫策划。


郑晓龙说:“《编辑部的故事》当时请了好多等人一块策划,一个事一个主题,比如说《飞来的星星》,《谁主沉浮》等社会当中的一些事,就开始写剧本。先写出来17集剧本,这个人写两集,那个人写一集,我看完了以后觉得不对,只有两集我是满意的,是我要的东西,就是王朔写的那两集,写的是一种幽默,有的人写的就滑稽了,有点像相声,比较土,就王朔那俩集我要了,那15集要我毙了,就保留了王朔的两集。然后按照王朔的语言风格重新的去写。当时考虑是先拍这个还是先拍《皇城根》,因为《渴望》特别火,如果上《皇城根》就会给淹了,但是《编辑部的故事》独树一帜,完全可以成为另外一座山,没有可比性,它是喜剧,而且表达的内涵也不一样,所以就先拍《编辑部的故事》。拍到中间拍不下去了来找我,我把赵宝刚派过去,和金炎一块导演,因为金炎不熟悉镜头,而赵宝刚拍过《渴望》,对镜头熟悉。然后换了个摄像,剧组开始再拍。”


在这部剧中,冯小刚最得王式造句精髓,以“编剧”的身份上位。王朔和冯小刚之间是互相学习的关系,通常人们以为王朔是主、冯小刚是从,可王朔不止一次在文章里提到:这路写法受了两个人的启发,其中一个是冯小刚,他把自己踩在脚底下再说话,别人一不小心就被架了上去。他还说《我是你爸爸》是冯小刚的一个电视剧设想,自己一听就是好东西,就拿来写了长篇。可是冯小刚在公开场合总是言必称“王老师”,总是一副知遇和提携之情永铭肺腑的诚恳。冯小刚出落成大导演以后,始终没有丢掉调侃的拐棍,他一旦脱离本行去拍“古装武侠大片”,就陷入了批评的汪洋中。后来拍了《集结号》《一九四二》,虽然个心力交瘁,总算摆脱京味儿幽默而获得成功。


导演赵宝刚早年间是钢厂工人,1984年进入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四世同堂》里演过汉奸祁瑞丰,在《渴望》里做过导播,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当上导演。他既擅长王朔,也擅长海岩,《编辑部的故事》是调侃的颠峰,《永不瞑目》是言情的经典,《过把瘾》把调侃和煽情调和到一起,产生了1+1〉2的效果。《过把瘾》捧红王志文、江珊,从此被誉为造星高手。1996年导演《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捧红徐静蕾。1998年导演《永不瞑目》,捧红陆毅、袁立。2000年导演《像雾像雨又像风》,造了孙红雷、陈坤、李小冉等星星。2002年导演《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捧红刘烨、于娜、印小天。2003年导演《别了,温哥华》,李小冉的角色深受留学生好评。后来的热播剧《奋斗》,因为沾了“八零后”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成了荧屏热点。近年的《老有所依》《青年医生》仍是话题之作。


赵宝刚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们规矩的不能再规矩了,我只能说他们迷茫,不知所措,人们把这种东西误认为是叛逆。真正的叛逆者是《编辑部故事》,是从题材到表现形式上的叛逆。音乐界里边同时也染指文学界的叛逆者以刘索拉为代表,文学界的叛逆者肯定是以王朔为代表。王朔是真正的影响中国文化意识的一个叛逆者,这个文化特征一直沿用到今天,还在起着作用。在《编辑部的故事》之前,人们好像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国人是一个很幽默的民族,北京人有很幽默的地域文化,《编辑部》唤起了全民幽默的兴奋点,当时有很多流行语沿用至今。比如当时有一个叫‘面的’,又演变成说人‘这人很面’等等。这里边真正展现的是比较高级的、带有文化色彩的北京人的幽默,他这种表达方式让人家很能接受,很智慧,听起来很愉快。这种文化延续到今天,冯小刚的作品表现的比较多一些,我最近几年的作品里也有这些特色。”


(3) 六大主演的前世今生


《编辑部的故事》一共25集,几个复杂的故事拍了上下集,其他都是一集一事儿。编辑部里六个人,不断地搀和到社会热点中,跟三教九流斗智斗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单位里也有左中右,因为年龄、性格、立场的不同,编辑之间也打成一团。


戈玲和李冬宝关系暧昧。他们若即若离,忽远忽近,都不想在对方这棵树上吊死,又一时找不到更高的枝头。他们成天当着同事调情,私下里也没闲着,各相各的亲。与老同志们发生冲突时,他们是天然的同盟军。




老刘和牛大姐的关系很哲学,既同一又斗争。牛大姐看不上老刘的小气自私,老刘嫌牛大姐总是盛气凌人。老刘年轻时候被老牛攥了短儿,每到两虎相争的时候,气焰总是矮三分。遇到少壮派和元老派闹矛盾,他们同进共退。


余德利是小混混出身,大学毕业后混进文化人的队伍,但一次“扮坏”的经历让他警觉:体内的坏人因子随时都在蠢蠢欲动,要不怎么演起坏人来就那么像?余德利年龄不高不低,每有冲突就坚定地站在年轻人一方。


老陈是领导,超脱一些,还得搞平衡。既得保护年轻人的锐气,又不能让他们由着性子胡来。既要维护老同志的利益,又不能被保守当了家。算是个开明老人吧,关键时刻镇得住。


在《人工智能人》那集,几人想了个互相揭发的法子,妄图诓出蕾丝的真话,没想到刚一开火,自己就真刀真枪地干起来。这段对白最能体现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牛大姐(率先发言):“我先说吧,我觉得老刘毛病不少,突出的一点就是爱占小便宜。”

刘书友(急赤白脸):“我也说一条,老牛这人从来都是马列主义对人,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别人黑。”

牛大姐(再度发难):“我觉得老刘心眼儿太小,也比较自私……小余呢?不客气地说,可说是低级趣味,对年轻女同志和岁数大点的女同志不能一视同仁”。

余德利(表情讽刺):“我觉得牛大姐还不光是看不到自己黑的问题,她简直把自己看成一朵花儿了,确实属于既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典型。”

戈玲(高声):“不要吵不要急,慢慢来,不要人身攻击。”

刘书友(掉转枪口):“戈玲这人比较傲慢,好打扮……”

牛大姐(加磅):“打扮得还特俗气,还有她跟李冬宝到底是什么关系?成天嘻皮笑脸,那么轻浮,一个编辑部的同志,很不正常。”

刘书友:“不光是李冬宝,她和谁都打情骂俏。”

戈玲(开始生气):“我这人就是一幅笑模样。”

李冬宝(大声):“无耻!我觉得有的人就是专对桃色事件感兴趣,看似道貌岸然,思想肮脏的很。”

陈主编(呵斥):不要吵了!大家研究对付蕾丝,怎么自己吵起来了?(停顿一下又问)戈玲,刚才大家说的你记下哪条了?

戈玲(气犹未消):我一条也没记,说的都是人话吗?

牛大姐(反问):怎么不是人话,哪条说错你了?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不心虚,干吗暴跳如雷?

刘书友:告诉你,我早就看不惯你这做派了。

戈玲(走过去):我的做派怎么了?明告诉你,我还不改了。看不惯,回家看你老婆去,少在这儿看我!

李冬宝(声援):你们以为你们自己就好?全编辑部我顶烦的就是你们俩,工作不见你们怎么抢,议论个谁、算计个谁,回回都跑不了你们俩。你们说过谁好?

牛大姐(厉声):不好就是不好,甭想让我说好。我还告诉你们,牛某人这嫉恶如仇的脾气不打算改了!

陈主编(声音都变了):不要炒了!牛大姐(率先发言):“我先说吧,我觉得老刘毛病不少,突出的一点就是爱占小便宜。”

刘书友(急赤白脸):“我也说一条,老牛这人从来都是马列主义对人,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别人黑。”

牛大姐(再度发难):“我觉得老刘心眼儿太小,也比较自私……小余呢?不客气地说,可说是低级趣味,对年轻女同志和岁数大点的女同志不能一视同仁”。

余德利(表情讽刺):“我觉得牛大姐还不光是看不到自己黑的问题,她简直把自己看成一朵花儿了,确实属于既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也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典型。”

戈玲(高声):“不要吵不要急,慢慢来,不要人身攻击。”

刘书友(掉转枪口):“戈玲这人比较傲慢,好打扮……”

牛大姐(加磅):“打扮得还特俗气,还有她跟李冬宝到底是什么关系?成天嘻皮笑脸,那么轻浮,一个编辑部的同志,很不正常。”

刘书友:“不光是李冬宝,她和谁都打情骂俏。”

戈玲(开始生气):“我这人就是一幅笑模样。”

李冬宝(大声):“无耻!我觉得有的人就是专对桃色事件感兴趣,看似道貌岸然,思想肮脏的很。”

陈主编(呵斥):不要吵了!大家研究对付蕾丝,怎么自己吵起来了?(停顿一下又问)戈玲,刚才大家说的你记下哪条了?

戈玲(气犹未消):我一条也没记,说的都是人话吗?

牛大姐(反问):怎么不是人话,哪条说错你了?身正不怕影子斜,自己不心虚,干吗暴跳如雷?

刘书友:告诉你,我早就看不惯你这做派了。

戈玲(走过去):我的做派怎么了?明告诉你,我还不改了。看不惯,回家看你老婆去,少在这儿看我!

李冬宝(声援):你们以为你们自己就好?全编辑部我顶烦的就是你们俩,工作不见你们怎么抢,议论个谁、算计个谁,回回都跑不了你们俩。你们说过谁好?

牛大姐(厉声):不好就是不好,甭想让我说好。我还告诉你们,牛某人这嫉恶如仇的脾气不打算改了!

陈主编(声音都变了):不要炒了!




几位活宝如在眼前。他们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相生相克、争论不休,编辑部的故事才那么精彩。


李冬宝是王朔们为葛优量身定做的,他演起来自然如鱼得水。当时的葛优还有头发,演技倒不太用得着,显出了台词功夫。葛优自己也承认:“我就是演这部戏出的名。”吕丽萍当时刚从上海调到北京,家还没安顿好就来到片场拍戏,儿子像小尾巴一跟着。她演的戈玲不是大众情人,而是邻家女孩(大龄的)。当年,吕丽萍拿了飞天奖,没得到金鹰奖。她自己分析说:“估计是南方的女士不喜欢快人快语的北京小姑娘!”这两个人是挑大梁的,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他们说着智性而好笑的台词,并不把自己搁进去。


可爱的是其他三位,他们奋不顾身地出洋相。余德利就是“我得利”,一个铜臭气熏天的人势必好玩。虽然人们都爱财,不过在影视里公然势利的人总会受到嘲笑。侯耀华靠这部戏一举走红。


牛大姐永远“正确”,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主义不放松。当年,剧组考虑了包括李明启在内的很多优秀演员,但总觉得跟牛大姐还差一点,最后找来了上海青话老演员童正维。导演对她的形像很满意,但担心她不能适应京味儿风格。此时,童正维显示了她在话剧舞台上多年打拼的功底,很快就过了语言关。于是,一身列宁装的牛大姐正式出现在了《人间指南》编辑部。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选择。僵化落后的牛大姐在新时代里显得怪诞而可笑,成了观众眼里“最可爱的人”。


刘书友永远寒酸,他的搞笑定律是:可恨之人必有可笑之处。人艺老演员张瞳演得太好了。剧组开始找他演“陈主编”,他一眼就看上了小人物“刘书友”。他就是爱演这类歪的邪的,比如《茶馆》里的算命先生唐铁嘴。任何时候,一身毛病的家伙几个照面就能让人记住,而一身正气的主角弄不好很快就被人遗忘。




张瞳的“去正就邪”成就了吕齐。正经的角色对有些人是地狱,对有些人是天堂。吕齐把一个既不会调侃也不会出丑、跟全剧整体风格很不“协调”的领导演出了彩儿。一个最应该打官腔的人反倒不怎么打官腔,多数时候他开明得有些“为老不尊”。不和年轻人为难,也就是不和期待“瞎胡搞”的观众为难。到局面真的不可收拾的时候,他来把火一灭,再说几句“真理多走一步就是谬误”的官话,并不讨厌,反倒熨贴。

《编辑部的故事》之后,王朔操刀的调侃类电视剧连续上马,英达、宋丹丹、谢圆主演的《爱你没商量》,刘斌挑梁的《海马歌舞厅》,由于剧情薄弱,一味贫嘴,遭到观众的遗弃。王朔本人也在编写电视剧的过程中元气大伤,再也没写出更好的作品,一度远走美国。也就是说,《编辑部的故事》是王朔式调侃的最后一次狂欢。当然,王朔风格余波未了,英达、梁左后来筹备《我爱我家》时,王朔也是主要的策划者。1997年后,冯小刚系列贺岁片打响,其实也是沾王朔的光,冯小刚从不否认这一点。


可以说,王朔改变了很多人的言说风格。赵宝刚至今对他充满钦佩之情:“他采用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语言,又比生活智慧,你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是过瘾,佩服感,而且他人物感觉也行,你就觉得是身边发生的事,而且这种语感你读起来有一种快感,会很舒服。其实我跟他们是同龄人,可是人家20多岁已经做出那样的事了,而我二十多岁还在崇拜他们。对王朔不管怎么着,起码很多年轻人看过他书,肯定是受影响的。”


《编辑部的故事》开调侃剧先河,并且启发了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的诞生,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明显的突起和耀眼的星座。


文/李星文

版权声明:微信公众号【影视独舌】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视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需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吧!

搜索微信号“dusheme”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回复“独舌群英汇”加入独舌的微信讨论群,与各位影视爱好者一起畅聊!





【影视独舌】

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微博、博客、豆瓣和人人小站、网站五大载体。在今日头条、新浪、网易、腾讯、搜狐都有阵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