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岁的幼儿园小朋友,竟已是网络游戏老手,其对游戏操作的熟练程度,连爸爸都惊叹不如。仅3月19日一天,他通过爸爸的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疯狂购买了5300多元的点券。爸爸发现后联系游戏商家,对方回复称已经消费,无法退钱。昨天,爸爸江先生来到武汉晚报求助并检讨:平时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只能让“网络游戏”陪他。(3月21日 中国新闻网)
看到这则报道不知是应该赞叹这个6岁孩子的聪明与机智,还是应该谴责“网络游戏”本身对这个家庭所带来的伤害。笔者的第一感觉是惊讶!一个6岁的孩子对于外界的事物还未完全了解,对于好坏的区分也并未读懂,却能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的畅游。天才的培养需要后天的努力,何以造就出 “网游神童”,一天的时间,在父母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花掉5300多元购买游戏点券,我们不禁要感叹孩子的大胆及父母的粗心。
笔者分析,事件的导火索在乎家长对于孩子照顾的疏忽,无所不能的网络世界给成年人带来了聊天工具的方便快捷、音视频内容的丰富多彩、游戏的精彩刺激,从而导致一些过马路看手机、开车看手机、看手机丢孩子等等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成年人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孩子经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便成了理所当然。父母不能只顾自己工作的繁忙而疏忽对孩子的关心与引导,家长更应该时刻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大家反思一下:每天身边天天盯着电脑看、手机看,痴迷于网络世界的人有多少?给孩子带去负面影响有多大?孩子好奇自己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在看什么,手机里有什么内容这么吸引人,为什么自己的爸爸妈妈都天天离不开它,导致孩子想要参与的欲望越来越强。加之现在的家庭大多殷实,买个iPad、智能手机更不是什么负担,别人家孩子有的,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尽量满足,也不乏有攀比,比阔的因素存在。种种原因导致了孩子在懂事开始就进入网络世界,在没有人看管和引导的情况下,慢慢被网络游戏的精彩刺激吸引,无法自拔。在没有自制力的孩子身上,也许第一次背着家人花钱买游戏装备是害怕而矛盾的,但久而久之就成了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有调查显示,在校园里采访小学生,某个当下流行游戏的玩法,许多孩子都会争先恐后的对游戏进行评头论足,并且说的头头是道。这不禁让人惊讶,这些天真的孩子将聪明的小脑袋用到了哪里,这样的错误责任应该由谁来负,谁又能付得起这个责任呢?
我们承认网络世界的丰富与多彩,但是在日常中还需谨慎使用,将银行卡绑定在手机微信上的事,笔者始终存在芥蒂。现在的科技如此发达,再智能的设备也会有破译的方法,涉及金钱、机密的东西还是尽量不要存在网络上使用,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6岁的小屁孩的孩子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工具支付5000多元,这样的事情已不是个例,网上曾报道一个六年级的男孩,用他爸爸的手机玩游戏,背着家人用微信支付的方式,买游戏装备,短短三个月时间,他居然花掉了10万多元,相比10万,5000还算小数了。也许孩子觉得这样消费的“钱”不是实际的“钱”。作为孩子的父母没有起到教育和引导的责任,现在问题出了,头疼的只能是家长了,希望其他的家长引以为戒,当成一次警钟,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才好。(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