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中华传统艺术而生——访崇阳中洲提琴艺术剧团董事长汪吉刚
2017-12-25 19:05:24 来源:汉网

文/栾方  张梦   图/黄炎

\

汪吉刚,湖北崇阳县人。

民间武术家、义务教育家、著名爱心人士;

国家一级武术裁判。

其一手创办了“中洲提琴艺术剧团”。

\

汪吉刚

习武、行医、编剧,这三个看似互不相通的行当,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八个字悠悠串起,在汪吉刚身上合而为一、融会贯通。

有人说,他是为传统文化而生的人。也有人说,他是慷慨仗义,侠者风范。

在崇阳县,他是远近闻名的人物,从不惮以无悔的魄力追逐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几近一甲子的时光,汪吉刚在曲折跋涉的人生路上,不断用自己的天赋与勇气、智慧与努力、拼搏与善意绘出自己的传奇画卷。

\

宝剑锋从磨砺出,文武双修始少年

从崇阳县城出城沿国道往东一公里路旁,竖立着一座父子双尚书的牌坊,这就是汪吉刚的出生地,有着深厚“尚武崇文”气息的大路汪家。汪吉刚天资聪慧,好学上进,但求学之路却一路碰壁。曾以鹿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桥高中,却受困于身份,幸有贵人相助,才得以继续学业。但终因家境贫穷,在高考前夕被迫辍学。

声声叹息浇不灭的是他的斗志。14岁那年是汪吉刚人生的转折点。一天夜里,家有“高人”到访,看父亲恭敬的神态才知其是父亲当年就读师范时的语文老师舒子航,曾是黄埔军校第五期优秀学员,文韬武略,样样在行。冥冥之中,一段师徒情就此结缘。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汪吉刚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超凡的悟性很快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刀枪棍棒,斧钺钩叉”,十八般武艺一点即通,挥洒自如。文化课也丝毫不落,熟读了《左传》《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著作,始终遵循习武之人更重修身的古训。还经常帮着戏痴舅父抄写提琴剧本,日复一日,一颗琴音的种子已悄然种下。

“梅花香自苦寒来”,十七岁初试身手,汪吉刚就拿到了咸宁地区武术比赛青少年组冠军。

\

创办武校育英才,仁心仁术医百姓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石。少年汪吉刚一战成名,很快就被招进了全省武术比赛集训队。场上挥汗如雨,场下巧思善记,而幼时务农的种种经验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使之在武术套路编排上更显灵气与张力。最终不负众望,拿到了湖北省青少年组刀术亚军。

比赛结束,汪吉刚在教练的推荐下以特招生到咸宁医学院脱产学习两年,并在传统中医疗法与现代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反复实践中,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毕业回乡后,崇阳县大大小小的诊所都有过他实习的经历,各乡镇村落也留下了他着手成春的美名,方圆百里,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

1993年之秋,在当地相关部门和武术界的再三邀请下,汪吉刚创办了崇阳鄂南武术学校。他深知穷人家孩子的艰辛,因此不惜抵押房产贷款,东拼西凑近200万元来建筑校舍与配备师资,十年间培养出了三十余个市级以上武术比赛冠军。

“不忘初心,感恩前行”,武校停办后,汪吉刚坚持回报社会,每年都会向当地民办高中捐资助学,还会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组织社会群体献上爱心。在自家的诊所里,汪吉刚每年为特困户免费治疗上百次,药费达数万元。

\

崇阳县当红花旦舒琴

\

崇阳县当红小生洪波

梨园奇葩是提琴,砥砺传承无止境

习武之路桃李满园,行医之途佳话广播。按说此时的汪吉刚应可享受岁月之恬静了。而人过中年的他,一颗“痴”心却从未改变。每当夜深,写诗作词是他最放松自我、潇洒自如的时刻。忙里偷闲,三十多岁开始研究琴律唱腔,不惑之年着手创作提琴剧本,写到兴起之时,竟忘了时间,直到破晓,方才搁笔。《黄庭煜传奇》《卖茶女》《王祥卧冰》等都是其创作改编的剧本,代表作《汪尚书传奇》就是根据其祖上明朝进士汪文盛为官清廉的事迹而改编。在如今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此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如一个鸡蛋,父传子,子传孙,鸡蛋会发臭,但将其孵化破壳,就产生了生命。崇阳提琴要发展才能生存。”汪吉刚说,要想让提琴戏登上更大的舞台,一定要向其他优秀剧种学习,去糟取精。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大丈夫自有其担当,2015年5月,汪吉刚出资创办了中洲提琴艺术剧团,秉着高配置、高水准的理念,汪吉刚拉来了当红花旦舒琴、小生洪波、全能戏人吴四煌及张李燕、程宗意等名角,指导过央视大戏《双合莲》的县文化馆干部黄三义为导演,一经上演,即火遍县城,周边县市也戏约不断。

\

崇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观众有好戏可看,剧团天天有戏可演,这就是生命力。”汪吉刚说,崇阳人爱看戏,特别是在乡下,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会请他们去演上一出。一场三个小时的演出,能聚集几百人围观,观众看得目不转睛,喝彩之声不绝于耳。剧团去年演出了276场,今年预计会演到300场。

戏曲是精炼的文化、时空的艺术,凝聚着古往今来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核心价值的坚守。中洲提琴戏剧团常演剧目《双合莲》《银牌记》等既代表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又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群众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面对崇阳提琴戏创作题材不够广泛,创作队伍参差不齐,青年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汪吉刚有着深深的思考,他以良知和担当,将弘扬和发展提琴戏视为己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坚定了他前行的信心,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下一步,汪吉刚打算联合县里的提琴戏老前辈与相关文化专家,深入探讨当前发展中的症结所在,并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搜集与整理散落于民间的提琴戏资料,进一步整合提琴戏资源,创建提琴戏演艺集团,力争让提琴戏唱腔更美、表演形式更多元,使之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逐步走向更高、更广阔的舞台。

提琴戏——崇阳之瑰宝,大山之神韵。

汪吉刚——行者无疆,为艺不悔,在传承与创新提琴戏的路上永不回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