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广场馆的默默坚守到东馆的不断创新,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的“施工图”正逐步转变为“实景画”,12月3日上午,M20+全球顶尖博物馆大会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幕,这同时也意味着上海博物馆东馆全面建成开放。
历时7年多打造的上博东馆建筑面积近12万平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展出文物超过1.5万件,全面开放后预计年接待观众超过600万人次。自今年2月2日试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400余万人次。
“从人民广场到东馆,博物馆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博物馆的观众也在变化,而我们所处的世界更是今非昔比。上海博物馆一直在思考,收藏过去的博物馆,如何服务当下,让历史之光映照未来。因此,我们邀请全球博物馆的同行来到这里,一同探讨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共谋博物馆的发展之路。”谈及上海博物馆的“变与不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颇有感慨。
作为全球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上博藏品总数超过10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15万件(套),涵盖了能够实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代表物证。秉持守护中华文明生生长流的初心,东馆构筑“包罗中国艺术古代万象”的征藏研究体系及展览体系,青铜馆、雕塑馆、陶瓷馆、玺印篆刻馆、玉器馆、货币馆、书法馆、绘画馆8个基本陈列堪称8部“中国古代艺术史教科书”。得益于空间的扩展,原来人民广场馆的8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展厅,在东馆的展陈上得到深化和延伸,大幅提升了珍贵文物的展出比例,更好地呈现了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及中华文明灿烂辉煌。
基本陈列之外,上博近年来潜心开发,着力打造“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拾慧古今”四大系列特展品牌。其中,“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最新成果,以物论史、以史增信,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继2022年“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2023年“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展”后;2024年初,东馆试开放之际,举办了第三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特展”。
作为上博东馆第一个特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把目光聚焦到长江上游“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代文明中心,向公众全面揭示古蜀文明的面貌、内涵、特点以及来龙去脉,呈现中华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和五个突出特性。这是迄今为止古蜀文明考古出土文物在四川省外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阵容,上博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并全力以赴,向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家文博考古机构借展,集结了363件文物。这些文物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来到上海,运输行程超过1万6千公里。展出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星耀中国”引发持续的观展热潮,创下多项新纪录,接待观众逾105万人次,是上博历史上首个参观人数超100万的特展。这之中,外地观众超60%,海外观众近10%,50%以上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反映了上博东馆有效地发挥了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作用。
为增强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上博东馆尝试了博物馆新的“打开方式”,在展陈设计上更强调全年龄段、沉浸式、互动式。三楼全新打造的古代文明探索宫是一处展教结合型的互动体验空间,在这里,青少年可以扮演“小小修复师”“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创意家”或是“小小讲解员”的角色,沉浸式体验博物馆相关职业;开放式的文物修复体验馆,让观众可亲眼看到博物馆修复师日常工作场景;在无实物展品陈列的数字馆“山水江南”展中,数字技术“复活”了中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作品画面,书画欣赏从平面走向立体,受到非专业观众特别是小朋友的喜爱;五楼的屋顶花园被营造为一处幽居闹市的江南新古典园林“云林”,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西边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东边是兼具演出、会客功能的开放庭院,院落尽头矗立着一处仿古戏台。跨出一道门,一条螺旋形的环形坡道连接起了三、四、五层的室内空间,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据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未来,上海博物馆将构筑以人民广场馆、东馆、北馆为核心的“3+X”新发展格局。人民广场馆以建设中国第一个“世界文明馆”为目标,将在未来启动改造,打造“中国看世界”的窗口。位于上海北外滩的北馆正在筹建中,将以“考古博物馆”为主要定位。三馆全部开放后,总建筑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年观众接待量预计达千万级。
(图片由上海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