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3楼坠落挂在防盗网上
2018-09-17 02:24:27 来源:汉网

身旁、脚下、头顶……10余热心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 

    施先生从自家防盗网内托举老人近20分钟

    沈建红(黑衣)爬防盗网靠近失足老人

    在楼顶市民帮助下,失足老人身上系好绳索

    众人合力助失足老人脱困    本组图片由目击者提供

 

    昨天下午3时许,网友“雪球星snowstar”在新浪微博上爆料,当天下午2时,在云林街上,家住3楼的一名六旬婆婆从防盗窗掉出,2楼邻居一直抓住她的腿以防她掉下来。由于紧张,婆婆一直叫喊说支持不了多久,路过的群众有的爬上屋顶,有的拿绳子上到四楼放下,路过的外卖小哥和邻居砸破她家的门从窗口救援,大家合力将她拉进屋内,为大家点赞。

    脚边 死死顶住婆婆双腿近20分钟

    昨天下午4时许,长江日报记者在事发的云林街17号楼栋外看到,该楼2层的一户窗口雨阳棚已经严重下凹变形,上方3楼一临街的防盗网下端处于打开状态。

    楼栋2层租户、39岁的施先生称,下午2时左右,他忽然听到雨阳棚上传来一声坠响,随即看到一双脚在他家雨阳棚附近摆动。从自家防盗网上伸出头看,他发现楼上的一名婆婆手抓着防盗网,下半身近小部分搭在雨阳棚上,摇摇欲坠。

    施先生说,婆婆当时有些惊慌,有时喊“快拿梯子”,有时喊“坚持不住了”。见状,他马上爬到防盗网上,伸手死死撑住婆婆的双腿,防止婆婆下坠。

    “托了婆婆近20分钟”,施先生称,他不时与婆婆搭话,缓解她的紧张情绪。施先生的妻子一边呼喊其他的街坊共同参与到破门救人的行动中来,一边楼上楼下来回通报情况。

    事后,施先生称,并不算太费力。一旁的妻子立即戳穿其“谎言”——“你看他手,现在都还在抖”。

    正当施先生因长时间的托举快乏力的时候,一名黑衣男子从施先生料想不到的地方伸出了援手。

    身旁 登雨阳棚攀防盗网近身托举

    事发时,一电力施工队恰巧在楼栋附近施工,负责监督巡视的现场负责人沈建红开车经过,见婆婆悬空后立即从楼栋外立面攀爬救援。

    40岁的沈建红说,发现情况后他首先上到3楼,发现已有两三人正在婆婆家门前破门,但婆婆家中的防盗门很难立即打开。沈建红立即想到自己车上带有绳索、撬棍等工具。于是立即下楼取车,开至楼栋前,呼叫通行的其他救援者拾取工具救援。

    “一个路人拿着绳子上了4楼,另一个街坊拿着撬棍上了3楼破门”,沈建红说,他攀上楼栋口的雨阳棚来到2楼的外立面靠近婆婆。双脚踏上2楼防盗网的横杆,双手抓住2楼防盗网的上边支架,肩膀向上顶起,将婆婆稳稳支撑起来。

    就在沈建红攀爬楼栋外立面的同时,还有街坊、路人从4楼想对策。    

    头顶 放下绳索套牢腰身防止下坠

    沈建红介绍,一名中年男子从他车上拿到绳索后,爬到4楼,敲开住户家房门,从4楼的防盗网上将绳子放下,绳套落至沈建红身边,他立即腾出一只手,将绳套套在婆婆腰间。

    “就是为了以防万一”,沈建红称,自己作为工程人员,观察现场后发现2楼防盗网的位置距离地面高度大约10米,“施工的时候连十几米的电线杆都直接爬”,因此他对自己的施救路线并不太担心。

    刚刚套上绳套,沈建红听到楼内叫喊——3楼的门破开了!

    破门 撬棍、拳打脚踢冲破防盗门

    2楼租户柳先生是听到街坊的叫喊后,加入到救援队伍中的。他介绍称,发现婆婆被困后,他立即上楼加入到了破门的队伍中。当时已有四五个人围在婆婆家门前。

    柳先生说,一开始发现婆婆家装的是防盗门,几人拳打脚踢都未见效,随后送来的撬棍起了作用。

    虽然有了“利器”,但破门还是很费了一番工夫。柳先生称,撬门一共前后花了20多分钟。  

    众人先将撬棍插入防盗门下方,几人轮流使劲用脚踩撬棍,然后将撬棍插入钥匙孔附近的门缝处,又是一顿合力扳弄,最后将下方和中部的锁都打开后,4个人一齐用力撞门,才将防盗门上方的门锁挤开,最终破门而入。

    他称,当时有两三个人撬门,其他的人有的用手扒,有的用脚踢,都使上了浑身的劲。等到成功破门后,众人迅速来到防盗网前,5个人伸手拉,楼下一个人踮脚推,还有人在头顶上死死拽住绳子,总共十多个人一齐将婆婆拉至房内。

    柳先生说,婆婆并未受伤,感谢的话还未说完,问及参加救援几人的姓名,大家伙就都摇摇手离开了。

    15日,记者采访这名婆婆,对于施救者,她连连致谢,询问起坠落原因,她不愿多说。

    【社会学家点评】

    他们用行动证明:见义勇为不稀缺

    “危急时刻,一群人自发组织,分工明确,开展了一场全方位式的救援”,武汉大学社会学专家尚重生说,他认为,这传递的是一股浓浓的正能量。救援者之间在互相贯彻着善念,并将这份善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素不相识的一群人为了救人这相同的目标毫不犹豫,不仅说明这群施救者具备人格魅力,也说明这座城市的温暖,更说明这个社会的向善。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下,见义勇为这种行为并不是稀缺品。

    长江日报记者戴旻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