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会挖隧道的院士走了,他参与研发的高铁让武汉人说走就走
2018-09-20 22:07: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今天下午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走了

享年80岁

他是中国第一届工程院院士

因主持和参与了

中国高铁的研发建设工作

被誉为“高铁院士”

王梦恕,生于1938年12月24日,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并兼任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大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

曾以“实习生”的身份

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建设

上世纪50年代,王梦恕曾以“实习生”的身份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建设。那时,他还是一名铁路技工。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图片来源:央广新闻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参加2018年武汉马拉松的选手们经过“武汉长江大桥”和“黄鹤楼”。记者任勇 摄

王梦恕一直保存着当时苏联专家赠送的书籍,这位名叫西林·基红诺夫的苏联人对王梦恕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王,一定要读大学。” 1956年,他终于考入唐山铁道学院。

他参与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隧”

能用100年

他还参与过武汉长江隧道修建,研发可使用100年的隧道管片。

2008年12月28日,长江隧道武昌端出口。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武汉长江公路隧道全长3.63公里,工程概算投资20.5亿元,为双线双车道,设计行车时速为50公里,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长江公路隧道,也是目前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

2008年12月28日,一些市民在隧道汉口出口处观看车辆通过隧道。新华社记者程敏 摄

2008年,“万里长江第一隧”试通车时,王梦恕曾说,武汉长江隧道在建设施工中的众多创新,标志着我国穿越江河湖海的隧道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目前正在规划或筹建的其他穿江城市隧道,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经验,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过江交通隧道的发展。

他参与研发的高铁

让武汉人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米字形高铁城市在内陆,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是武汉。”2016年3月,王梦恕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建设全国交通枢纽,优势在“综合”。

王梦恕在工地上

当时,王梦恕看着长江日报记者手上拿着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上勾画的2030年高铁计划网络图,他说:“据我所知,省会城市与北京连通,以及省会城市间实现连通,高铁线路和沿线的城市会大幅增加。武汉的机遇在于不仅完善米字形高铁格局,更要发展水运及航空货运运输。对于武汉提升全国交通枢纽功能的努力,我十分支持。”

2017年1月13日,湖北省武汉市,停靠在武汉动车段检修完毕的高铁列车蓄势待发。记者任勇 摄

2014年7月1日,随着宜万铁路正式通行动车,沪汉蓉铁路全线驶上“快轨”,以武汉为中心,以沪汉蓉铁路与京广高铁交会的十字架为支撑,中国高铁稠密的“米”字网正式形成,武汉从此升级成为中国的“高铁之心”。

从武汉出发,到北京、广州、西安、贵阳、上海,都只需要 5个小时以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随时可以开启。

向“高铁院士”致敬

一路走好!

整合:长江日报记者陈智

资料来源:新华社、长江日报、新京报、北京时间、北京青年报、瞭望东方周刊、汉网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