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设计”助力深圳路网建设,设计理念50年不过时
2018-10-15 22:07: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15日讯(记者王谦 通讯员马岚)最近,在深圳市莲花山脚下,福田中心区的灯光秀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地标建筑沿着中轴线两侧交相辉映。约4平方公里的福田中心区路网横纵通达,这是由武汉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规划设计的。


  莲花山下福田中心区路网由中冶南方规划 记者王谦 摄
  贯穿深圳市中心的深南大道被誉为深圳第一大道,其中,深南中路由来自武汉的专家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初,多年过去依然不觉得过时。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跟随在汉央企中冶南方来到深圳,重新感受武汉力量为特区规划设计所引领的风潮。


  深南大道 中冶南方提供
  承接深圳首条双向六车道设计,提出50年不过时理念
  如今的深南大道干净舒适,是深圳的坐标轴和景观大道。但它的设计改造最初是从深南中路开始,也成为深圳首条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道。
  1982年,彼时中冶南方还被称为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其深圳分院受命承担实施深南路中段的道路设计,工程全长2.4公里,将当时仅够两台车来回并行的7米宽碎石路扩建成宽50米的城市主干道。
  “那时深圳汽车极少,路上行驶最多的是摩托车、自行车、板车等非机动车。”参与过该大道设计的中冶南方资深总设计师李前明回忆,他1982年3月从武汉前往深圳,参与了深圳多个工程的设计。
  深圳初期城市总体规划的道路交通量是30万人口规模,而远非如今的2000万。但是道路规划要有前瞻性,设计团队深入研究,提出深南中路工程建设50年不落后的规划设计理念。
  最终,道路确定了双向六车道的机动车道,双向5米的非机动车道,双向5米的人行道,双向1.5米的绿化带以及3个2米的分隔带。李前明说,设计结合了当时机动车交通量小、非机动车多的实际,又考虑城市发展趋势,为后期道路多次升级改造、扩宽提速留下了余地。
  地下,管线全部入地综合规划,在40年前就考虑规划了城市煤气管道;在路面,全段平顺宽敞,乔木灌木和花草相间,充分展现景观大道的特色。设计团队日夜奋战20天,最终手绘完成了道路全部施工设计图。


  深南中路设计手稿 记者王谦 摄
  规划设计不断创新,武汉和深圳相互借鉴
  随着深圳特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大,城市规划设计任务源源不断。中冶南方还承担了滨河大道12公里的设计,福田中心区30公里道路、地下近200公里管网的设计,深圳市第一座立交桥、第一个工业区、国家第一个保税区等多个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
  目前,深圳宝龙科技城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这是一个老工业片区整体功能提升项目,中冶南方采用“五网合一”的综合设计理念,建设内容包括片区道路提升、多个景观公园、文体中心等。


  深圳大梅沙公路 中冶南方提供
  依托这个项目,中冶南方首创的“综合设计”模式在深圳成功落地。而该模式最早应用于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光谷中心城建设中。
  在光谷中心城的建设中,中冶南方先行先试,开创性地提出了“综合设计”模式,统筹规划“路网、水网、绿网、管网、智慧网”等五张网,并将海绵城市的理念整合运用到设计全过程之中。
  光谷中心城设计中应用的“小街区、密路网”规划设计理念则源于近十年来,中冶南方在深圳后海填海区规划设计的成功实践。


  深圳后海湾镇海区市政道路工程 中冶南方提供
  位于南山区珠江出海口的后海湾填海区市政工程,中冶南方设计了15公里长的道路市政工程,采取了高强度、小尺度、高密度路网的规划模式,构建慢行系统,该区的登良路还是深圳市中心城区第一条“海绵路”。
  在服务深圳建设过程中,中冶南方尊重市场规律和科技驱动,在一次次实践中,让武汉的成果惠及深圳,让深圳的实践在武汉落地,不断推动城市建设更好地发展。
  【编辑:付豪】
  (作者:王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