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江湖表现的是现代人价值观
2018-10-31 22:33: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10月31日讯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金庸先生10月30日病逝于香港,享年94岁。金庸及其作品、作品描写的“江湖”一时间成了社会上的热闹话题。很多人因金庸的去世而断言“江湖曲终”“江湖已远”,虽然金庸被一些人贴上了“武侠小说家”的标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将因为自己的作品而被人们长久铭记。

对于金庸的武侠小说,曾经有人觉得难登大雅之堂。但现在有一个说法,“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只在中国,国外知名大学也在召开其作品研讨会、出版研究专著。甚至有人说,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金庸,自己的青春、人生如何安放。可见金庸不是浪得虚名,也不是简单地娱乐大众,而是在精神的层面影响了很多人。

有人感慨,像金庸这样的文化人,其去世与很多人不一样,他有作品传世,不是“灰飞烟灭”。中国古代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言、立功。在魏文帝曹丕那里,文学更成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按照英国思想家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在客观世界与主观经验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第三世界”,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但又具有客观自主性。文艺作品创作出来之后,就成为“第三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金庸去世了,但他的作品还在那里。

金庸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在于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推陈出新。他在传统武侠、演义、公案等体裁上,引入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情感体验与人文关怀,在历史故事和虚拟江湖中呈现的是当代人的问题意识。通过《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一系列作品,金庸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开拓了一种新的文学创造的可能性,从而奠定其历史地位。

金庸的江湖其实是一个隐喻,它的本质就是人性、人情、善恶美丑展开的虚拟现实,说穿了那就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狭窄一点理解也就是今日所谓职场。金庸选择这样一个场景来展开叙事,是以其神秘感与光怪陆离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那些抗金、反清复明类故事,表达的正是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爱恨情仇,以及对入世与出世、进取与退隐等人生哲学问题的思考。

金庸作品能够引起层次人群的共鸣,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历史观、国家观、道德观虽然是现代的但决无“逾矩”之处。金庸是一个爱国者,希望祖国走一条正确的发展进步道路,盼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统一。他没有在作品中提出存在主义、荒诞、魔幻现实主义之类主张,契合中庸之道,找到了华人观念、情感与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虽然金庸作品的价值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但随着文学观念更加开放,金庸不会黯然失色。像《格列佛游记》《艾丽丝漫游奇境记》这类西方作品,按中国标准不过是区区儿童文学、通俗文艺作品,但西方人通过研究,阐释出其中丰富的隐喻与哲学思想,把它们推上经典宝座。时间不会消蚀金庸作品的价值,相反它可能还金庸一个公正。

  编辑:谢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