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缝纫机见证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曾是上世纪80年代的奢侈品
2018-11-05 13:53:00 来源: 长江日报


  王凤琴老人的缝纫机。记者汪甦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5日讯(记者汪甦)“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 发生在我家最直接、最细微的变化就是穿。这台缝纫机可是上世纪80年代的‘奢侈品’,我用工分券再加上工资买来的,给一大家子人做过衣服。”看到长江日报“芳华物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集活动的消息后,76岁的武汉歌舞剧院退休职工王凤琴主动联系,提供线索。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人们把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形象地称为“三转”。在那个年代,它们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极具标志性的物品。11月4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王凤琴的家中,见到了那个时代的“奢侈品”。这是一台广州市缝纫机工业公司生产的缝纫机,它的机身漆黑,上面印着金色的“华南牌”字样,王凤琴上前踩了几下缝纫机脚踏板,还能“吧嗒吧嗒”发出声响。
  年轻时,王凤琴喜欢做针线活儿,在上世纪60年代布票紧张的情况下,她就手工缝制过一床“百家被”。“当时,时兴做‘百家被’,就是用很多花布的边角余料拼成一床被面,相当于现在的拼布,给家人铺盖。到了1983年,买来这么一台缝纫机,给家人做衣服就方便多了。”王凤琴还记得很清楚,她用缝纫机做的第一件衣服是件旗袍,“我买了本书,照着书上的款式,先把尺寸量好,用报纸打版,拿粉笔画样子,再裁剪布料。嘿,做完以后一看,是那个事!”


  王凤琴老人和她的缝纫机。记者汪甦 摄
  身材高挑的王凤琴穿上自制旗袍,摇曳生姿,邻居看了都夸手巧,这下给了她极大的自信。趁热打铁,她又照着书里的款式,用缝纫机穿针走线,一两天的时间里,就给高大的老公做了件时髦的风衣,给爱美的女儿做了漂亮的连衣裙。不知道的人看到后总会追问:“好漂亮的衣服,在哪里买的啊?”
  “那时候服装样式单一,我用缝纫机做衣服,一是为了赶时髦,再一个还可以节省开支,还能多一门手艺。”王凤琴告诉记者,再后来,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在穿着上有了很大改变,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穿衣打扮开始追求个性,服装款式更加多元。夏天流行连衣裙、套裙,春秋流行风衣,冬天流行套装、羊毛大衣。现在,她眼睛老花得厉害,早就没自己做衣服了,儿子媳妇常常带着她到商场买衣服,女儿也常在淘宝下单快递给她,“生活水平提高了,买衣服方便得很,足不出户就能穿上新衣服,什么样式的都买得到。”
  如今,这台缝纫机闲置在家,成了外孙女的临时书桌,但它在王凤琴的生活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
  “芳华物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集活动将持续进行,至11月15日12:00结束,有意者可提供老物件电子照片和300字简介,发送至电子邮箱3106034769@qq.com,或通过电子邮箱提供线索(邮件请备注“芳华物语”,并注明收藏者姓名、住址、电话等)。咨询电话:82812945(工作日8:30-12:00,14:30-17:30)。
  【编辑:刘思】
  (作者:汪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