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瞄准世界级,提前布局精准发力
2018-11-14 09:59:00 来源: 长江日报


  中外嘉宾在光谷展示中心参观胶囊胃镜机器人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田瑶林)生物医药是新一轮技术革命“皇冠上的宝石”,《麻省理工技术评论》认为,引领下一波科技进步的必然是生物医药行业。
  我国生物药、抗体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武汉提前布局,精准发力。
  目前,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列入武汉着力发展的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一个“爆发前夜型产业”正在奋力炼成。


   人福医药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在无菌的环境下工作。记者任勇 摄
  从一颗种子到一个产业体系
  宽敞的玻璃窗内,几名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忙碌地做着实验,身旁是高性能电脑。这个位于光谷智慧健康园的工作间,隶属武汉未来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基因基础序列检测研发,曾在国际上参与首次破译花生栽培种基因组。
  与传统制药车间不同,这里看不见烧杯和试管,更多是高性能电脑,足有250台之多!基因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需要极大的内存空间和高性能的计算能力,该企业与华为合作,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分析。
  光谷智慧健康园内,基因检测、医疗大数据等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也是10岁光谷生物城最年轻的园区,是生物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孩子”。
  10年前,面对一片黄土,谁也没有预料到武汉的生物医药产业会发展出如此多的“物种”。那个秋末,11月18日,武汉东南的二妃山下,生物城在荒草上奠基。
  生物产业开始了“物种起源”,本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想法,省市超前布局,希冀一颗生物之种,能改变光谷单一的产业结构,构筑面向未来的经济新优势。
  目前,这颗种子,延伸出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20多个分支,形成种类齐全、规模结构互补的产业体系。一份“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生物蓝图被展开:从光谷生物城的核心区开始,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园、智慧健康园陆续建成,它们错位布局,10年后,“四梁八柱”下的2000多家光谷生命健康企业,许多方面已和国际同行并驾齐驱。光谷生物城在全国生物产业园区中,多年位居三甲。
  而放眼武汉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构建了涵盖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20多个子行业种类齐全、规模结构互补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东湖高新区为发展核心区,江夏区、临空港经济开发区、汉阳区等为扩展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辐射区,多层次集聚发展的产业格局。
  合力将“成功边缘”企业拉入正轨
  今年8月,盛齐安生物的“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在深圳和湖北获批上市,将率先在湖北等地用于恶性胸腔积液(也称“胸水”)的治疗,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进入临床应用的医疗新技术。
  “9年创业,终于和生物城一起,进入收获期”,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企业国内首创的载药囊泡抗癌技术,去年开始在资本市场启动融资功能,通过股权投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定增成为其股东,“研究院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资源组建而成,是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技术支撑平台。有其为企业‘背书’并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步入快速通道”。当年,该技术获天津市物价批示。
  “构筑一股合力,让位于‘成功边缘’的企业在孵化初期活下来”,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邓子新说,新的创新机制已建立——研究院在高校、企业、政府、社会资源等之间架起一座桥,比如有些企业要做一项绕不过去的测试,他无须购进设备,在研究院的平台上花很少的代价,就能进行样本测试。研究院内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发设备、技术人员,都可以共享。
  “合力”有多强?全武汉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国家临床试验基地(GCP)、2个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心(GLP)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1+9,“大手拉小手”
  9月,中美华世通生物医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入选东湖高新区2018年科技“小巨人” 名单。
  这家企业生产的非布司他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40年来首个获批准治疗伴有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的新药,解决国内非嘌呤类治疗痛风病药一直依赖进口的现状。
  该企业在生物创新园设立了研发中心,并将原料药生产基地放在了湖北天门。
  另一家真福医药,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业富教授团队创立,研发出一种超高活性的溶栓蛋白酶,命名为纤溶酶QK,是全球心脑血管疾病急需的溶栓药物,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年前,这家企业与鄂州合作建设的葛店1万平方米厂房投产后,年生产高活性纤溶酶原料可达40吨,QK纤溶酶胶囊10亿粒。
  经10年发展,光谷生物城辐射的园区已增至9个,辐射带动宜昌、十堰、鄂州、荆门、天门、黄石、黄冈、仙桃、恩施的“一基地多园区”战略布局,形成了生物产业蓬勃发展的“湖北模式”。
  坐冷板凳,十年蓄能筑城
  7月10日,明德生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A股挂牌上市。“十年磨一剑”,明德坚守“快速诊断”城墙口,守得云开见月明。
  10年前,明德生物董事长陈莉莉从德国回到中国,到武汉创业。明德生物起步之初,锁定POCT(即时检验,指在病人旁边进行的临床检测及床边检测)行业的自主研发与产销。
  “‘什么容易做,什么赚钱就去做那个’,我们没走这条路”,陈莉莉说,活过初创期后,企业选择了技术壁垒更高的领域,这些年,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5%,三成员工都在从事研发。最终进入国内行业第三,完全可以吃老本,却决定上市后最紧要是建研发中心。
  “公司的研发投入已逐步进入回报期,光谷生物城也是如此”,人福医药董事长王学海说,年初,人福“重组质粒-肝细胞生长因子注射液进入Ⅲ期临床”项目入选“2017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他说,武汉生物产业大量企业还处于研发期,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动辄上十年,但后劲很足,一旦爆发就是裂变式。
  光谷生物城30平方公里的地界里,没有引入一家房地产商,专班不管拆迁,街道不搞招商,所有基础建设围绕产业展开,一门心思引进和生命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业、平台、资源。
  在这里,八成以上都是创新型生物企业,400多个新药项目在研,26个重磅一类新药进入临床;400多个二类以上医疗器械获得注册证;多项创新医疗技术开展临床应用;40多个作物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证书、50多个新兽药和近70个生物农药获得注册登记……创新动能一旦爆发,产业后劲不可估量。
  武汉市亦迎来“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结合“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列为新兴产业三大增长极实施重点培育,产值年增速保持在15%以上,总体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部分产品技术世界领先,加之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中药标准化等一系列利好政策,赋予了产业加快发展、实现赶超的良好契机。
  【编辑:祝洁】
  (作者:李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