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世界,武汉建设“中国第五城”
2018-11-15 09:59:00 来源: 长江日报


  武汉近年每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焦点,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外交主场”,图为6月27日,一眼看到鹦鹉洲长江大桥、长江一桥、长江二桥、二七长江大桥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世界500强企业近一半在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每个工作日的夜晚,标志性建筑“马蹄莲”大楼总是灯火通明,这里汇聚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资料图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于2019年10月在武汉举行。图为10月10日,国际军体官员考察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 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11月10日,第十四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在武汉大学开幕,留学生们穿着民族盛装展示异国文化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武汉航线网络实现了五大洲全覆盖。图为10月27日,两架有“梦想飞机”之称的波音787宽体客机飞抵武汉天河机场 长江日报记者詹松 摄


  5年来,武网成为WTA全球十大顶级赛事之一、超五巡回赛的举办地。图为9月22日李娜和伊莉娜·斯维托丽娜在东湖上打网球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11月15日讯按照中央要求,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武汉要成为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武汉要发挥核心作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武汉要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武汉要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
  近年来,武汉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日前,经济日报与华顿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显示,武汉总分累计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后,位列中国第五。
  适逢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首次来到中部、选定在武汉举行的机会,长江日报多路记者探访“世界东湖”“世界光谷”、军运会和武网场馆、T3航站楼等的发展现状,带您去看看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交流等方面的部分成果,感受这座城市在追逐与建设“中国第五城”道路上的光荣与梦想。
  外交主场——
  进入“大外交”视野
  武汉渐成中国外交主场城市之一
  “习莫会”在武汉进行,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访问武汉,多位非洲国家元首接踵造访,武汉近年每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焦点,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外交主场”。
  与此同时,武汉国际网球公开赛、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国际光电子博览会,以及“汉马”“水马”等重大国际活动,轮番在这座城市展开,“武汉”的名字在世界上越来越响亮,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刷屏全球,武汉东湖成了“世界东湖”
  2018年4月28日,武汉东湖令全球瞩目。这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东湖会晤。中印领导人在东湖边散步的照片,登上了数十家国际主流媒体的头条,美丽东湖随两国领导人刷屏全球。而这片区域刚刚成功举办过“汉马”,最美赛道上奔跑过无数国际友人。
  这些,都令武汉人自豪。
  “东湖很美,生态绝佳,武汉是中国迅速发展的城市,通过武汉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上个月底,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金永瑾从梨园广场出发,徒步挑战东湖绿道,顺利走完主干道49.63公里。一路上,金永瑾对全程覆盖的免费WiFi、智能引导等设施赞不绝口。他说,之所以选在东湖绿道进行徒步挑战,除了被东湖的美景所吸引外,更希望能通过此举向世界上更多的人宣传武汉的东湖绿道。“东湖不仅能代表武汉,更是中国美景和科技结合的一个缩影。”
  去年,东湖绿道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在联合国大会上获全球推介。今年国庆前夕,东湖绿道规划又获得国际规划界最高奖项。
  武网公开赛,世界网球版图烙上武汉印记
  “很高兴看到,世界网球版图上烙上了武汉印记。”2013年至2018年期间,武汉网球公开赛联合赛事总监、法国人法瑞斯每年有4个多月工作、生活于武汉,5年来,武汉在世界网坛的标签,从当年李娜口中的“小镇”昵称,成为聚焦世界目光的WTA全球十大顶级赛事之一、超五巡回赛的举办地。
  法瑞斯回忆,五年前他来到武汉,加盟武网筹备团队,距开赛只有不到1年时间。那时,包括法瑞斯在内的筹备团队只有12人,这一宏大工程起步艰难,但武汉对武网的期待和重视给了团队信心,法瑞斯带领团队成员把堆起来有半米高的英文版WTA手册全部翻译成中文,从场馆建设、竞赛组织、运动员接待、志愿者服务等多方面结合武汉实际,编出武网办赛手册,确保了各项筹备工作顺利开展。
  法瑞斯至今还记得,当科维托娃捧起首届武网女单冠军奖杯时,整个武网团队那难以言说的激动和成就感,“停留于纸上和期待中的武网已经成为真实的存在!”
  2014年亮相的武网是WTA全球十大顶级赛事之一超五巡回赛,每年吸引全球100多家媒体现场报道,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电视转播,总转播长度达3528小时,覆盖人口2253万人次。
  初冬的中午,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走出火车站,匆匆奔往武汉军运会项目现场检查筹备工作。作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特聘专家,他自从去年底受聘至今近一年来,每个月都要来武汉一两次。
  在刘清早看来,武汉军运会推进200多条保障线路的整治、促进公共交通快速发展,新建和改造了不少体育场馆,是武汉提升国际化的好机会。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于2019年10月在武汉举行,届时,将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现役军人同台竞技。那时,武汉将再次聚集世界的目光。
  办好“大河论坛”,面对面与世界对话
  长江、亚马逊河、多瑙河、恒河、尼日尔河、尼罗河、珠江、莱茵河、圣劳伦斯河、伏尔加河、黄河,10月29日上午,来自世界11条大河流域的代表将“母亲河”水倒入同一个容器之中。当日,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齐聚武汉园博园长江文明馆,共同开启“2018大河对话”活动,共商大河流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可持续未来的大计。
  2018大河对话共邀请了150余名国内外嘉宾,涉及28个国家、19条大河、50个国内、国外研究机构、组织等参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欧敏行代表指出,大河对话以大河文明为主题举办的国际论坛将填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论坛的空白。
  今年以来,上合组织成员国旅游部长会议、“2018世界500强对话湖北”“2018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论坛等活动相继在汉召开,吸引着来自全球的嘉宾,让大武汉的魅力从长江走向世界。
  一系列外交活动的主办,让武汉进入中国“大外交”视野,渐成中国外交主场城市之一,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全球创新——
  灯火通明中
  是他们与全球同步创新的身影
  去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8%。
  开放、创新、合作、共赢……一个月前,2018中外企业家光谷峰会举行,武汉又一次吸引国际目光。打造创新创业中心,国际巨头纷纷落地,创新资源不断升级,武汉日益成为全球创新中的重要一环。
  创新合作积蓄发展动能,汇聚成举足轻重的中部力量
  武汉未来科技城。每个工作日的夜晚,城内标志性建筑“马蹄莲”大楼总是灯火通明,内部一片繁忙。武汉虹识技术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公司CEO易开军和技术总监、巴西专家托马斯·费尔兰迪斯经常商量工作到深夜。
  “我们不用克服时差,因为我们把国外的顶尖人才引入到武汉了。”易开军笑着说道。费尔兰迪斯是公司的一位合伙人,与他在一次意大利学术会议上“一拍即合”,共同来到武汉创业。
  “智能虹膜锁就是谍战电影中扫视网膜开启的那种锁,目前,全世界95%的虹膜识别系统都使用美国的道格曼算法,但这些设备体积庞大、价格不菲。而我们公司研发出的算法,可集成在一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让世界级技术实现光谷制造,易开军成就感满满。
  目前,武汉虹识技术是虹膜生物识别智能芯片的全球唯一供应商,并以全球领先的虹膜识别技术,成为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高新技术企业代表。
  “创新和合作使武汉积蓄发展动能,汇聚成中国经济版图举足轻重的中部力量”,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科技城是全国四大人才基地之一,其中的研发人员骨干大多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灯火通明中,是他们与全球同步创新的身影。”
  与全球产业前沿接轨,世界500强企业近一半在光谷
  9月11日,一场世界500强企业对话在汉举行,记者从中得知,265家位于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近一半在光谷。光谷正与全球产业前沿同频共振。
  8月2日,新思科技在光谷未来科技城投建的武汉全球研发中心封顶。这是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的新思科技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投建的顶级研发中心。
  “我们一开始就(将武汉研发中心)定位为全球研发中心”,新思科技中国董事长兼全球副总裁葛群说,武汉研发中心是新思科技全球化战略中最重要一步。光谷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选择一座城市建立研发机构,首先考虑的是地区创新活力、创新资源与工业基础。
  今年2月,全球软件开发和数字转型咨询公司ThoughtWorks(思特沃克)在光谷设立中国研发总部。“从世界产业链到世界创新链,光谷国际化已现‘升级版’”,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现在,越来越多世界级大企业将研发中心、设计中心放到最具活力区域,光谷“磁力”体现出该区域从产业到创新环节的提升,创新结构持续优化,层次不断提升。
  2018年上半年,光谷吸引了世界500强项目10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光谷有93家世界500强企业,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大企业密集来汉建研发中心的高地。
  年轻人聚集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活力涌动全城
  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激发科技自主创新动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以东湖高新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航天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力争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7月31日,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旷视科技的人工智能工程院和华中总部正式在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开业。这也是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在光谷布局的独角兽企业。
  “武汉创新应用比较早,因为年轻人多,他们愿意尝试新的技术,武汉政府相关领导也极具创新意识。”旷视副总裁谢鹏说。
  武汉东湖高新区是首批中国国家级高新区,这里不但高新产业特色鲜明,而且自主研发创新的土壤也很深厚。
  自主创新研发的活力从光谷开始涌动在整个武汉,与光谷隔江相望,一座国家级的航天产业基地拔地而起,也为武汉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除了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外,武汉还布局了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分别是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2017年2月,武汉市公布2017版《武汉市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清单》,对培育产业创新主体、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五个方面共提出10条支持政策清单。
  去年6月,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支持创新创业发展新经济的政策清单》,被誉为新“黄金十条”,“含金量”十足,并在全国首创“光谷科技悬赏奖”。
  武汉正在举全市之力,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
  最新统计显示,武汉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家,不少企业在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武汉走出了一条创新促国际化发展之路。
  国际畅达——
  国际交通线全面畅达
  内陆“桥头堡”外贸加速成长
  武汉位于“中国之中”,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年来,随着武汉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提升,这座城市渐成世界各地资本抢占中国内陆市场的“桥头堡”。
  国际班列可直达欧亚大陆28个国家60多个城市;航空,已开通59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可直飞伦敦、巴黎、旧金山等国际城市;水路,近海近洋航线顺流而下、通江达海,辐射东亚、东南亚等地区,成为中西部最佳“出海口”。近年,武汉国际交通日益畅达,不仅拉近武汉与世界各国的距离,还有效打通贸易关口,实现国际化贸易高速发展。
  中欧(武汉)班列连续四年位居第一梯队,德国友城为当地列车命名“中国武汉号”
  8月26日上午9时30分,X8044次中欧班列(汉堡-武汉)缓缓驶入武汉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这是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的第10000列列车。
  中欧(武汉)班列由港发集团旗下的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运营,2012年开通,2014年成立平台公司,连续4年,始终位居中欧班列第一梯队。
  近日,白俄罗斯萨吾思晶食品有限公司海外销售部总监尤里·毕宋欣喜地对记者说,中欧(武汉)班列的开通拉近了布列斯特(白俄罗斯)与武汉之间的距离,“两个内陆城市之间的经贸往来变得更为便利。”
  尤里·毕宋坦言,在和汉欧国际公司合作以前,他对武汉不了解。2016年,首批萨吾思晶液态奶通过中欧(武汉)班列运到武汉销售,目前销量很好,由于业务往来需要,尤里·毕宋多次往返武汉,对这座城市的印象慢慢加深,“特别大、特别国际化、交通特别便利,未来我们会加大合作力度。”
  2015年,汉欧国际开通了武汉至友城德国杜伊斯堡的公共班列,两座友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牵手。为表纪念,杜伊斯堡市政府与德国铁路总公司命名当地一列城际列车为“中国武汉号”。
  目前,中欧(武汉)班列在全国核心优势明显:为全国为数不多具有5条通道运行能力的中欧班列,班列回程货量、货值及实载率居全国中欧班列前列。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说,中欧(武汉)班列与铁水联运有效衔接,铁路枢纽与港口枢纽东西联动,使武汉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能够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纽扣”。
  进口商品交易更方便,武汉港稳居世界内河港口第一方阵
  11月9日上午10时许,武汉欧戈雅贸易公司两个货柜的家居从阳逻港口码头上岸后直接进入武汉新港空港保税区阳逻园区,“自从武汉新港空港保税区阳逻园区开港以来,公司业务越来越红火。”欧戈雅公司负责人刘凡立脸上绽露笑容。
  “过去,清关进口时就需缴纳关税、消费税和增值税,如果货物直接运到保税区里展示、销售,可等销售完成后再清关、缴税,这样可通过延迟缴税降低资金占用率,大大减少运营成本。”刘凡立说,自从新港空港保税区阳逻园区开港以来,他的企业可在保税园区开箱展示进行交易,交易成功后再支付增值税。
  刘凡立透露,前不久,意大利某顶级家居品牌亚太区负责人来到他的公司,并参观阳逻港保税园区仓库货存,双方洽谈在武汉再开一家华中地区展厅,已达成初步合作协议。
  据了解,截至10月12日,阳逻港园区今年已累计完成进出口货值10708万美元,累计进出口箱量5516标箱。
  2017年8月9日,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成为我省继武汉东湖综保区后第二家综合保税区。
  武汉新港委负责人介绍,2017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35.56万标箱,货物吞吐量完成1.0018亿吨,稳居世界内河港口第一方阵行列。此外,汽车滚装量完成84.53万辆,仅次于上海和广州,成为全国第三、内河最大的汽车物流集散分拨中心。
  机场客货运量增长明显,湖北小龙虾卖到了迪拜
  在武汉以西200公里的监利县,养殖鳝鱼一直是当地农民重要的创收项目。在监利县棋盘乡福民水产公司的养殖基地数百亩的水塘里,全部养殖了鳝鱼。
  福民水产公司负责人高先生告诉记者,公司养殖鳝鱼已经有10多年了,之前,公司的鳝鱼一直内销,“也曾想开拓更大的市场,但因海运耗时4天左右,影响鳝鱼的成活率和品质,无奈只好放弃这个想法。”
  今年夏天,高先生了解到,武汉天河机场早在2011年就开通了至台北的货运航线,于是,他马上联系好台湾的收购商。“鳝鱼坐飞机,落地后,鲜活如初。”
  最近,高先生听说有人把湖北小龙虾卖到了迪拜,也萌生想法:带着鳝鱼闯荡全球。
  记者了解到,“小龙虾到迪拜”的事发生在今年7月26日。当时,荆州一家小龙虾养殖企业联系了南航湖北分公司,借助南航在汉开通的武汉至迪拜航线,送5000只小龙虾去迪拜。在迪拜,这些小龙虾备受追捧,卖出了每公斤735元的高价。
  2017年8月31日,武汉机场顺利实现T3转场,机场客流量连续5年位居中部第一。今年三季度,武汉机场客货运量增长明显加快,特别是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增长势头迅猛,同比增速达224.5%。
  目前,武汉与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52座机场实现了通航,航线网络实现了五大洲全覆盖,连接着伦敦、首尔、迪拜、悉尼、旧金山等世界级城市。而到2020年,武汉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预计达到3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50万吨。
  人才之城——
  敢打敢拼气氛浓厚
  这里是年轻人才向往之城
  10日,深秋雨绵绵,第十四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在武汉大学开幕,留学生们穿着民族盛装展示异国文化,烹制特色小吃。132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武汉大学求学。
  武汉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雄厚的科教优势吸引了16700名外籍人士来汉学习、工作,总数量列全国第五。全市长居外籍人口中,超过六成为留学生和教研人员。他们在此共享城市发展红利,也是促进武汉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的纽带。
  孟加拉留学生牵线百亿投资项目
  武汉理工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博士后穆斯达克·艾哈迈德·加里布来自孟加拉国,在武汉学习、生活了16年。他是我省首个获得“湖北省十大杰出志愿者”荣誉的外籍人士。
  加里布的汉语非常流利,如今他发挥语言和文化优势,为有意前往孟加拉国发展的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我了解两国文化和需求,可以从中沟通。”经他牵线促成的跨国工程项目投资总额超100亿元人民币。
  “不少留学生回到祖国后,成为国内行业领军人物和中国问题专家,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哈萨克斯坦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胡焰初认为,招收留学生,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更多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留学生也成为扩大武汉海外影响力、沟通中国与外国的桥梁。
  目前,在汉89所高校为1万余名不同学术层次、不同专业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提供高质量课程。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留学生就可根据汉语水平,就读英文授课的王牌专业,或从全校130多个中文教学专业中选择;部分高校与外国政府和跨国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去年以来,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就达到了69.2万人。对于各国留学生,武汉吸引力越来越大,也激励着他们,为武汉与各自国家的合作发展积极出力。
  氛围美好留下“空中飞人”,外籍专家乐当招才大使
  9月29日,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武汉市外国专家局推荐的武汉金顿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彼得·贝内特登上领奖台。
  作为行业顶尖专家,英国人彼得·贝内特经常前往世界各地的激光和印刷企业指导,在同行中,他是“空中飞人”。2011年,他作为“3551人才”来到武汉加入创业公司。因为“武汉市的科研氛围浓厚、环境良好,充满活力”,一年后,贝内特从英国搬来武汉长居。
  金顿激光研发的可重复使用、免处理绿色印刷版为全球首创。这种新型印版没有光敏或热敏涂层,省去冲版显影步骤,减少了化学药品使用,且节水省电量。“10月13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展上,金顿激光签下了3个大型激光清洗项目订单”。贝内特的合伙人、金顿激光总工程师刘顿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公司产品已开始订单化生产,他的母校湖北工业大学还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等方面合作,共建中英联合激光加工研究中心。
  定居武汉的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皮特·萨赫逊自愿当上江夏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区)的招才招商大使“招才大使”。2016年他受聘成为汉口学院副校长及国际创新中心主任,他在江夏区主导筹建了一个1.2万平方米的科学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对标国际高标,结合高级力学、电子学、机器人、新材料、化学、生命科学、新能源等多学科,预计明年完工。“我希望这个实验室可供多所高校共享,建立企业项目与高校研究的互动。”
  去年以来,有60余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武汉设立了研发中心。
  这里宜居宜业,“来得了、待得住”
  近年来,萨赫逊从德国国家科学院与工程院、拉脱维亚国家科学院、德国勃兰登堡大学等引入了27名外籍专家和教授,并说服他们留在武汉,“因为武汉是一个适合工作、生活、成就一番事业的地方。我对他们说:如果你在这里取得成功,就能在中国取得成功。”
  为了让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武汉市从2012年起推出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家在武汉”工程,不断改善外籍人士在汉生活工作环境。
  武汉开设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快车道”、建立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市场化渠道、支持重点高等院校外国留学生申请创业签证,允许外国留学生直接就业……系列利好让外籍人士留汉就业、创业更简便。
  在武汉天地社区和金色港湾两个样板国际社区,法式面包、意大利披萨、日式居酒屋等外国人常吃的料理随处可见。物业管理人员可以用英语与外籍住户交流,还会定期举办联谊活动。长江国际学校和法国学校为超过30国的学生提供从幼儿园到高三的教育,教育体系与欧美学校接轨。同济、协和、中南医院等三甲医院,长期与德国、法国医院和医学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我们外国人在这里生活太方便了,而且完全不用担心语言障碍。”在金色港湾社区,一位外籍人士高兴地说。
  34年前,经德国友城杜伊斯堡推荐,武汉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洋厂长”格里希。如今,随着武汉“国际朋友圈”的扩大,外籍人士在汉环境不断提升,武汉的智力引进从友城拓展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每年引进外国经济专家约200人次,诺奖获得者引进7人。
  下一步,武汉的目标是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
  (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刘舒 潘露 汪文汉 张全录 王娟 李勇 高崇成 傅雪婴 冯爱华 郑晓安 聂杨 通讯员王遥遥 高志军 梅雪飞 张祥)
  【编辑:符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