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超标无合适供体,200多斤胖哥植入人工心脏,系湖北首例
2018-12-05 15:11: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5日讯能吃的药都吃过了,合适的供体始终等不到,心脏衰竭愈发严重,生命危在旦夕,“人工心脏”成为他“续命”的最好选择。日前,在武汉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为37岁体重106公斤的患者田先生完成了辅助人工心脏植入术。此手术是湖北省第一例人工心脏植入术,它的成功实施是湖北省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又一标志性突破,标志着湖北心血管诊疗水平迈上历史新高度。


  田先生在治疗过程中
  反复无常,被疾病困扰多年的他找到武汉协和医院
  37岁的田先生家住武汉,从2013年开始,他身体出现反复活动后胸闷、气喘等不适症状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下肢浮肿。五年间,田先生一直进行治疗,其间病情反复,时而好转,时而加重,却始终无法治愈。严重时甚至会晕倒,每次持续约一分钟,这让田先生和家人都非常担心。最后,在原就诊医院医生的建议和网上了解后,他和家人最终来到了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董念国教授的专家门诊。


  田先生在治疗过程中
  病情加重,辅助人工心脏移植成为他当前最好的选择
  7月31日入院当天,田先生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心衰终末期的临床表现),内科评估后综合考虑需要做心脏移植。科室孙医生介绍时表示,田先生情况比较特殊,第一体重较大,入院时体重99kg,体表指数(BMI)已超过33,严重超重;第二,右心导管检查指标显示肺动脉压力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平均体质量(70kg)的供体已经不适合他,心脏移植供体匹配要求就更高了。
  之后田先生一边配合积极抗心衰治疗以稳定病情,一边继续等待合适供体。但从9月中旬开始,他的病情持续恶化,症状进行性加重,特别是夜间频繁发作急性心衰,呼吸困难,只能端坐着才能稍许舒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9月30日,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再次组织科室专家团队讨论病情。讨论后一致认为,目前田先生病情加重,频发心衰,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难以维持,应尽早心脏移植,但供体匹配困难,等待时间过长,病情进一步恶化,随时有生命危险,可考虑植入左心室辅助人工心脏,先改善心功能及一般情况,再等待供体移植。
  多等一天就意味着患者多一丝生命危险,辅助人工心脏移植对于田先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湖北首例,协和医院顺利完成辅助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10月8日中午12:30,田先生被推入手术室。在历时整整六小时后,18:30,手术顺利结束。
  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延续患者生命,凭借先前心脏移植手术,协和医院的心外科专家们都在全力以赴。而在谈到这场手术的难点时,董主任表示,该患者体重较大,开胸就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人工心脏机器的放置、机器连接线的走线以及术后机器的使用与管理都是一项项技术考验。虽然人工心脏植入术在国内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但是这项新技术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国内医疗技术发展进步,已有成功案例。
  “人工心脏又叫心室辅助装置(VAD),换句话说就是在病人左心室上装一个人工心脏泵,重新建立一个循环系统,泵的作用是把病人心室的血引出来,通过这个泵再打入到人体的体循环,让他的心室得到休息。同时,病人右心室还是用他自己原来的系统,这两个循环系统平衡运行。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将心房或心室的血液引流到辅助装置,通过血泵升压后,再回输到动脉系统,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做功,维持血液循环。”董主任还介绍说,心室辅助装置(VAD)分为体内VAD和体外VAD,田先生此次手术安装的是体内VAD,这种装置的优势就在于其外壳为经特殊处理的钦合金,能使血细胞快速粘附形成假内膜,故不用抗凝,血栓发生率低。康复后,患者能自由走动,除了游泳以外,可进行几乎所有的活动。但是这种装置的运转必须通过体外控制器连接电源而且需要定期置换电池和充电。每块电池可使用4-6小时,一天下来,患者最起码得带6块电池。
  董主任强调,虽然人工心脏价格较高,但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它弥补了“心源”紧缺的技术空白,而对于等待合适心脏供体困难的患者来说更是最合适的有效的办法,为患者争取更多等待“心脏供体”的时间,也守住了一份“心”的希望。
  恢复良好,患者已经开始术后室内走动训练
  虽然手术顺利结束,但由于田先生术前心衰严重,体重过重,术后恢复异常艰难,特别是左右心循环的平衡和肺部的恢复,呼吸机辅助长达两周才得以慢慢好转。现在,他已转入普通病房,身体逐步恢复中。
  董主任谈到,手术结束第二天,他就召集相关科室专家集中商定此患者的术后恢复方案。医生的定期会诊、两个护士的24小时陪护、术后机器的使用培训,这些积极因素使得患者的术后恢复状态越来越好。他表示,患者的恢复良好可以说是全体协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对于田先生来说,辅助心脏装置的携带和使用更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工作人员的教导下,他现在已经开始学习并适应“与机器打交道”的生活了。“他现在已经能够坐起来了,而且现在每天按照医生的安排和身体情况还可以进行短暂的室内走动训练。”病房的护士介绍时说。(记者伍伟 通讯员涂晓晨 刘坤维)
  【编辑:付豪】
  (作者:伍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