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央视热播,这些湖北元素值得铭记
2018-12-08 22:07: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8日讯(记者万旭明) 34年前中国第一位“洋厂长”格里希,20多年前为三峡工程离开故土的131万移民,近年来在国内外各大超级工程第一线的武汉工程人……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18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正在央视热播,不少湖北人的身影也频频在片中亮相。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他们是先锋队、是无名英雄,也是从未止步的建设者。
  主创解读《我们一起走过》,普通人成主角讲述40年沧桑巨变


  30年前“吃螃蟹的人”:“星期天工程师”和“洋厂长”
  “1982年,全国劳模韩庆生,因为做了帮乡镇企业降低能耗的’星期天工程师’,得了600元报酬,被判’利用职务之便接受贿赂’,坐了10个月牢,直到得到平反。”第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里,这位笑称自己“两块钱坐一天牢”的改革先锋令人印象深刻。当年,韩庆生是原国营一八一厂的工程师,1975年就成功设计出国内第一台污水净化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多地出现了“星期天工程师”,一些企业高薪聘请技术人员,请他们在周末为自家企业改进技术。韩庆生也应一家乡镇企业的邀请,成为了“星期天工程师”,不料却身陷波折。当然,走出囹圄的他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随后进入武汉大学,而这一事件也被视为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前奏”。
  “在武汉,洋厂长格里希带来了效率和标准,让武汉柴油机厂的产品寿命从3000小时增加到8000小时。”第五集《血,总是热的》里,“洋厂长”的一幕如今看来并没有多稀奇,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的事情,让外国人当中国国营企业的厂长,这在全国都没有先例。1984年12月12日的《长江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格里希从严治厂纪事》,文中记录了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担任厂长,两年任期内,武柴从一个管理混乱、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末的工厂,摇身一变扭亏为盈,产量从1.83万台增加到6万台,产品使用寿命增加一倍多,出口到东南亚等7个国家。而这个对生产管理高标准、严要求的“洋厂长”的到来,还在当年引发了一场关于“为何中国厂长办不到?”“为何我们严不起来”的大讨论。


  20年前的“无名英雄”:百万三峡移民感动中国
  “在这么不舍的情况下,我爸爸他们能坚定地走出去,他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一分子,哪怕只是一个人小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就能实现很大的梦想,是一件特别骄傲特别自豪的事情。”说这一番话的,是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这个位于三峡大坝左岸的移民新村,由来自三个村落的1000多位移民组成。他们的故园都在20多年前陆续沉入水中,之后在这处相对平缓的坡地上建立了新的家园。
  在第九集《集中力量办大事》中,三峡移民搬离故土的历史画面,也成为最令人动容的一幕。三峡工程,建设规模世界第一,施工难度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移民数量世界第一,用纪录片里的话说,“三峡工程是131万移民移出来的”。也因此,在2002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百万三峡移民获得了特别大奖。
  如今引领世界的建设者:“设计之都“闪耀国内外市场
  “6150米长的帕德玛大桥是世界上地质最特殊,基础施工最难的桥梁之一。2013年,孟加拉国在全球招标,中国企业成为施工总承包。”出现在第五集《血,总是热的》中的这座桥,被孟加拉国人民誉为“梦想之桥”,而它是由总部在武汉的“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院设计、中铁大桥局承建。
  “中国页岩气商业开发,已经达到地下4500米,深度世界第一,技术与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同样在第五集中,这个位于重庆涪陵的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石油工程,其主力军其实是位于潜江的中国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这家公司实现了页岩气工程技术的国产化、系列化、配套化和标准化,具备了从工具到工艺,从设计到施工的石油工程一体化服务能力,形成了120多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第四集《到世界市场的大海中去》里,还出现了莫拉契查特大桥,这是黑山共和国第一条高速公路黑山南北高速工程的一部分,由在汉央企中交二航局承建。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即将播出的纪录片中,长江经济带、黄石清淤生态治理等湖北元素还将相继登场。
  【编辑:刘思】
  (作者:万旭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