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再从10到1——光谷的谋远与定力
2018-12-12 12:12:00 来源: 长江日报


  从空中俯瞰下的武汉华星光电厂房


  今年6月,天马武汉G6 OLED产线正式量产,标志着天马OLED核心技术与量产能力已经迈入世界领先梯队
  “武汉光谷半导体产业的最终得索,靠的是谋远,靠的是定力。”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说。而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冯立看来,光谷的几大支柱产业无不走过了这样一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路子。
  及早规划布局,笃定克难攻坚。从0到1,再从10到1,这就是光谷的谋远与定力。
  追梦18年,实现“从0到1”
  200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黄金十年”开启,光谷的集成电路梦想也在彼时萌芽。
  “如果不做这件事,在中国未来半导体产业的版图上,就没有湖北武汉的名字,现在回过头来看,武汉光谷多么具有前瞻性。”华中科技大学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邹雪城说。
  谋划早,抢跑道。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回忆,2000年初,武汉开始筹划发展集成电路相关产业。整整两年时间里,省、市政府先后寻找10多家国内外知名厂商合作。一次偶然机遇,邀请到中芯国际高层到武汉考察,经过反复研究、专家论证,最终通过。
  光谷与湖北、武汉一起,为中国集成电路事业出力。
  2006年,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三级政府出资, 武汉新芯在光谷诞生。一期投资规模达107亿元,占当年省内国有经济投资总额的近1/10。这是数十年来,中部地区第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
  但很长时间以来,这个“第一”的日子并不好过。动态存储器价格崩盘、下游客户遭遇经济危机、管理权变更,武汉新芯甚至一度有寻求买家之意。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要保持战略定力。”魏少军专程来到光谷,不断重复这一观点。
  “从0到1”是质的飞跃。武汉光谷坚持下来了并等到了属于她的机遇。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2015—2025)》,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存储器基地落户武汉,总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光谷启动实施,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并全资收购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去年9月,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提前封顶。追梦18年,光谷实现了集成电路“从0到1”的质变。
  光谷突围,“从10到1”
  在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上,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最年轻的一家央企,也是落户武汉光谷最新的一家企业。
  这家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二为一的巨头,将代表中国在信息通信行业参与世界竞争。
  为何选择光谷?“这既是因为邮科院及武汉烽火在行业内的优良表现,也是由于武汉光谷多年如一日地深耕光通信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营造了良好的产业氛围。”业内分析人士称。
  “是从0到1难,还是从10到1难?”一位在光谷从事多年产业工作的负责人提出这样的诘问。事实上,两者同样困难,也同样必需。前者考验谋略与眼光,后者考验定力与魄力。
  时代给光谷出了一道选择题,而光谷则把它当作一道必答题。多年来,在那些我国亟待突破的“卡脖子”领域,光谷一直坚守,必须作出光谷贡献。
  “烽火改制成立后,到底是深耕光电通信,还是多元化、跨行业发展,摆在面前的各种诱惑非常多。”烽火科技总裁戈俊坦言,若将有限的资源分散投入到过多领域,结果就只能是“浅尝辄止”,被排挤到价值链的边缘,“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
  “光纤领域资本收益率并不高,比房地产、金融行业差远了。”在长飞工作了25年的副总裁闫长鹍说。尤其是2000年左右,世界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光纤行业市场销售腰斩,“但我们始终保持专注,做好本行”。
  面对激烈竞争,立足光电主业,既讲“定力”,又有“魄力”。烽火科技与长飞光纤,是武汉光谷光电子行业的翘楚,也是这种定力与魄力的诠释者。
  事实上,“中国光谷”的名号并不一开始就属于东湖高新区。2000年前后,国内曾出现过多地参与的光谷争夺战,仅提出建设“光谷”规划的城市就不下10个。
  不同于其他城市,东湖高新区“咬定‘光谷’不放松”, 认定激光、光纤、光器件“三板斧”,深耕光电子产业,如今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一半,光电子信息企业总收入在2016年已跨越5000亿元大关,树立了“中国光谷”品牌,再无争议。
  向未来播撒“金种子”
  以谋远智慧,抢占未来产业跑道;以坚毅定力,抛去纷杂诱惑,抱定一个目标走下去。光谷的许多产业都走过了这样的道路——
  为打破国外显示面板垄断局面,从2008年引入天马微电子在光谷建设第4.5代TFT-LCD及CF生产线开始,光谷历时10年,投资近千亿元,布局5条生产线,从LCD到OLED、从硬屏到柔性屏,形成完整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
  由2001年院士咨询埋下生物产业的“种子”,到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3年契而不舍地申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7年,武汉终于获批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由此起航。如今,作为后起之秀,光谷生物城在全国生物产业园区中名列前三。
  “怎么后来居上?怎么走出一条符合光谷实际的生物产业发展路子?我们觉得一定需要一个好的规划指引。”曾任光谷生物办总工程师的冯立回忆,彼时中国有能力做生物产业系统规划编制的机构并不多。光谷寻遍全球,最后委托了跨国咨询机构毕博公司,其曾为全球最大制药企业辉瑞做过发展规划。花了半年时间,数易其稿,到2008年9月规划才通过专家的论证。“正是这种谋远的智慧与发展的定力,成就了光谷生物产业千亿元蝶变。”
  “光谷现在许多支柱产业,都是谋于10年、20年甚至是30年前。”武汉未来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未来科技城的使命就是为光谷的“未来”探路。
  2013年以来,光谷几乎以每年诞生一个千亿元产业的速度,在创新驱动的道路上快速奔跑。2016年,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全部跃上千亿板块,其中光电子产业跨上5000亿元台阶。
  跳出武汉看光谷,放眼世界谋未来。今年,中国光谷已全面开启建设“世界光谷”新征程。东湖高新区产业格局悄然生变。
  承担国家战略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显示产业,以及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这两大新兴产业正在光谷快速崛起,光谷“5+2”产业新格局基本成型。
  光谷已踏上新一轮谋远与坚守的历程。(长江日报记者蔡木子)
  近百家世界500强选择光谷
  “产业情结”让我们惺惺相惜
  不久后,光谷有可能迎来一个液晶显示器项目。
  “武汉光谷的产业布局和默克有很多契合的地方。”9月13日,在“世界500强对话湖北”活动上,德国默克集团中国区总裁安高博透露,其首个在中国中西部布局的下一代液晶显示器项目,很可能落户光谷。
  据不完全统计,在265家落户武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选择落地光谷的超过1/3。
  为什么这些产业界大佬纷纷选择光谷?
  安高博说:“最重要的是,光谷有产业情结,默克集团没有理由不选择光谷。”早在2006年,武汉光谷就投资107亿元布局集成电路项目,后来又接连上马投资巨大的面板项目,“这是远见定力,也是产业情结。做大产业,需要有一点情怀”。
  TCL董事长李东生:
  新兴产业梦想日益和光谷牢不可分
  9月初,在香港、深圳举办的2018鄂港经贸合作洽谈会上,TCL宣布其华中区总部落户光谷。
  而在2017年3月31日,TCL集团旗下的华星光电与东湖高新区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50亿元建设6代LTPS-AMOLED 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
  这已经是华星光电第三次追加在光谷的投资。
  2014年,华星光电在光谷投资160亿元,建设了中国内地第一条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2015年,华星光电全球高端小尺寸显示屏研发和制造中心落户武汉。
  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武汉、选择光谷?
  “最重要因素就是武汉光谷对发展新兴产业的巨大支持。”TCL董事长李东生说,华星光电T4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只花了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这一“武汉速度”显示出武汉对发展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和迫切期待。
  “未来武汉光谷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光电显示人才集聚地和技术研发中心,华星愿为光谷发展高端显示产业提供智力支撑。”李东生说, 武汉甚至中国的新兴产业梦想,已经日益和光谷牢不可分。
  天马微电子董事长陈宏良:
  光谷迈向全球重要显示面板产业基地指日可待
  “武汉G6 AMOLED产线量产指日可待。”今年伊始,在企业新春年会中,谈及未来发展,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宏良特意提及武汉项目。在他看来,该项目对天马的发展极其重要。同样,光谷因为布局了一批天马这样的面板大项目,迈向全球重要显示面板产业基地也是指日可待。
  自2008年天马微电子落户光谷以来,不断追加投资,先后投资46亿元、120亿元,建设4.5代和6代LTPS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
  今年6月8日,以“天马OLED新征程”为主题的天马第6代OLED产线量产仪式在武汉举行。陈宏良宣布:“天马武汉G6 OLED产线正式量产,并向品牌大客户出货!”这标志着天马OLED核心技术与量产能力已经迈入世界领先梯队,天马成为“中国智造”“中国创新”的典型代表。“良好的政府服务给了我们信心,光谷的完善产业配套给了我们信心。”陈宏良说。天马同时决定,再次追加投资145亿元,在光谷建设G6二期项目,打造OLED总部基地。据悉,二期项目预计2020年投产,主要生产5—15英寸全高清、超高清柔性AMOLED显示屏。 (长江日报记者蔡木子)
  【编辑:叶子】
  (作者:蔡木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