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高计才:从欠债30万到龙虾大王,扶贫贷款给我最大底气
2018-12-25 09:07:00 来源: 长江日报


  2018年1月31日,消泗乡渔樵村高计才家中装饰一新,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记者胡冬冬 摄
  苦难是一笔财富,而在苦难中站起来的人,才是财富真正的拥有者。我叫高计才,今年55岁,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的村民。
  3年前,我是欠了30多万元外债的患癌贫困户;如今,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虾”大王。我想说的是,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让我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完全换了一种活法,我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
  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没有钱,而是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几年前的我近乎绝望:癌症夺走了我的健康,也让我们家庭陷入深渊。
  没生病前,我是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有名的能人。我在村里最早一拨养鱼、养猪致富,盖楼。2006年,我被确诊患上直肠癌,因为当时新农合报销比例不高,3次手术费,我花光了所有积蓄。
  我前几年吃的进口抗癌药,一个月2万多元,一年30万,“辛辛 苦苦15年,一病回到起步时。”我成了贫困户,我以为我这辈子再也爬不起来了。


  2016年2月2日,高计才和妻子在自家鱼塘上劳作。记者胡冬冬 摄
  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我家。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村支部陈书记通过蔡甸残联寻求中华慈善总会的救助,获得部分赠送的抗癌药。他帮助办理的慢性重症报销了6000元,给我争取的大病救助又报了8000元,这样我的药费负担小多了,渡过了第一个难关。
  这两年,抗癌药国产化了,一个月只要2000多元。我的这个抗 癌药今年进医保了,今后吃药花费不到以前的零头了。
  刚开始时,我抱着传统老观念,想养鱼、养猪,觉得自己技术蛮 扎实。后来,消泗乡政府和村里特意帮我请渔业水产部门专家上门 结对,他们改变了我的想法。养猪风险太大,资金投入也不小;养鱼一年最多挣几万元,只能维持我吃药的开销,要想翻身,还得尝试市场最受欢迎的。


  2016年8月1日,高计才家前面鱼塘,水位一直居高不下,他的猪舍仍大半淹没在水中。这次洪水中损失惨重,他一筹莫展。记者胡冬冬 摄
  在乡里和村里的帮助下,2015年10月,我和村民置换了20亩闲置水田,养小龙虾。开始有点学艺不精。试验养虾时,我打算在水田中种一季麦子,然后再投虾苗。正好区水产局专家上门,说我方法搞错了,当时就应开挖虾池,为投放虾苗做准备。这两年,我养的小龙虾赶上了市场火爆的好行情,多亏了这些专家帮忙,真是走运啊。
  2016年,消泗乡遭了洪灾,我的鱼虾全完了,市里、区里、村里的 扶贫干部鼓励我咬着牙坚持干。去年9月,眼看鱼饲料的钱没有着落,村里帮我争取的精准扶贫贷款好像那“及时雨”,恰好给我批了4 万元,我喜得流眼泪。去年年底鱼价好,我卖鱼好好赚了一笔,填上了遭灾造成的部分损失。


  2018年1月31日,高计才非常关心刚出生的孙女。记者胡冬冬 摄
  阳光总在风雨后。今年我养小龙虾和鱼都赚了,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儿子娶妻添女,今年在汉阳黄金口找到一份快递员的工作,今年春节卖鱼赚了钱,明年我准备帮他承包一个快递点。
  摘了穷帽子,走上致富路。我明白,这些成果里既有我自己的辛勤汗水,也饱含政府部门和帮扶干部对我的鼓励。要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还得继续加油,我也要像别人帮助我一样,帮助更多的乡亲们。 (口述:高计才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章鸽)
  村党支部书记陈为炳: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高计才家是一个典型的因病致贫的家庭。为了帮助老高脱贫,我们用的办法是产业脱贫。他一直想重振养殖业,我们也十分 支持他。最开始他想养猪,我找到蔡甸区农业局水产中心专家上门服务,对口帮扶他,说服他搞点热门尖板眼——试养小龙虾,同时养鱼。
  市财政局、市国资委扶贫工作队和蔡甸区、乡、村三级领导为帮助他用了很多心思。稻田怎样挖沟筑埂,怎样防止龙虾逃逸,如何投饲种草,碰到难题,我就陪老高找专家请教。老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基本掌握了养虾的技能。
  从老高家到虾塘以前是条泥巴路,我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向市里争取10多万元扶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新修了虾塘周边的机耕碎石 路,农用车可以直接开到虾塘旁边,也便于小龙虾的售卖。
  2016年,消泗乡遭了洪灾,老高鱼虾全完了,我也是愁得心急火燎的。老高缺资金,我一遍遍跑蔡甸去争取。那2个月,我去蔡甸不少于10次,请银行的工作人员来村里考察。老高有一笔之前的几千元的小额贷款没有还清,扶贫贷款一直迟迟下不来,我又想办法先帮他借钱还给银行,再争取扶贫贷款。去年9月,精准扶贫贷款4万元下来了,像及时雨一样让老高渡过了难关。
  渔樵村全部贫困户都摘了帽子,我也脸上有光。老高总说多亏了我,我觉得这是党和群众对我的信任,今后我还要继续扑下身子, 做好群众的贴心“小棉袄”。 (口述:陈为炳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章鸽)


  记者手记
  “扶一把送一程” 挖断贫困根
  12月初,长江日报记者第12次来到高计才的家里。老高的小孙女快1岁了,小姑娘刚刚会叫“爷爷”,见到来人也不怕生,可爱的笑容让整个家洋溢着温馨的气氛。
  坐在老高家装修精致的二楼新房里,吹着暖暖的空调, 长江日报记者不禁想起3年前第一次到他家的情景:老高一脸愁容坐在堂屋诉说,医药费一年要上十万块钱,欠债已经有30多万,亲戚朋友见了就躲……想搞养殖打翻身仗, 缺资金缺技术,更担心行市不好会亏本。
  往日一潭死水的池塘,如今成了脱贫致富的“聚宝 盆”。从贫困户到脱贫到成为奔小康路上的“小龙虾大王”, 高计才只用了3年时间。“老高,不用担心,我们一定把你扶起来。”长江日报记者还记得当时渔樵村村党支部书记陈为炳鼓励他的话。
  “要从根子上让贫困户脱贫。用发展产业这个根基促使他们退出后不再返贫,把他们救活、救旺。”陈为炳说。
  翻阅着这3年的采访笔记,长江日报记者记得,定下了 产业扶贫计划后,作为蔡甸区消泗乡对口扶贫单位,市财政局、国资委等部门专程走访高计才家,送上慰问金和养殖技术书,对老高实施“一户一策”精确帮扶。市、区、乡政府各部门对高计才在项目选择、小额信贷、大疾病救助等方面 “帮一把”,市水科所、农科所的专家上门服务,是老高打赢翻身仗最大的底气。
  2016 年洪灾过后,金融扶贫贷款像及时雨一样,给了老高再次干好的勇气。长江日报记者看到,金融部门在实施扶贫贷款过程中,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注入了源头活水, 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老高成功的背后,体现了“扶一 把”“送一程”的帮扶实效。
  “明年油菜花节你一定要来玩,我给你烧小龙虾吃!”高计才笑眯眯向长江日报记者发出邀请,脸上洋溢着乐观的笑容。长江日报记者环顾这个来了多次的农家小院,门口 挂满了一排晾晒着的腊鱼腊肉,这个冬日晴空下的农家小院里透出无限希望。 (长江日报记者章鸽)


  2018年10月26日,今年的小龙虾已卖完,高计才把虾塘中的水抽干后,撒上石灰粉消毒 记者胡冬冬 摄
  高计才被帮扶脱贫之路
  2015年10月 因患癌症治疗10年,欠债 30多万元致贫。
  2016年2月 水产专家教高计才小龙虾养殖技术,鼓励他发展小龙虾 和养鱼双养殖。
  2016年5月 养小龙虾第一次收获,卖了个好价钱。
  2016年8月 消泗乡遭遇洪灾,鱼塘被淹损失惨重,小龙虾因提前卖出一半多勉强保本。
  2016年10月 各方帮扶下灾后重建,抓住时机补鱼苗,年底卖了个好 价钱。
  2017年1月 经过各方评估,摘掉贫困 户的帽子。
  2017年6月 从同组乡亲手里流转了50 亩虾塘,开始大规模养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龙虾大王”。
  2018年1月 鱼虾获丰收儿子娶了媳 妇,升级当了“爷爷”。
  2018年12月 鱼虾都赚钱,高计才称要继续钻研技术带领乡亲们致富。
  【编辑:朱艳琳】
  (作者:章鸽)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