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区长岭街官田村陈慧君:从借钱治病到住院无忧,政府托底让全家有盼头
2018-12-25 09:07:00 来源: 长江日报


  2018年12月9日,陈慧君一家合影。记者彭年 摄


  2015年10月23日,黄陂区长岭街、民政、扶贫办、组织部和街道办的干部到陈慧君家慰问。记者彭年 摄
  长江日报讯回望这过去的4年时间,我感觉人生经过了大起大落,从对生活几乎绝望,又一点点获得希望,再到现在这样对生活有盼头了。我特别珍惜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起的时光。
  2014年初,当我丈夫王华明被诊断为尿毒症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了。华明一直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全家的生活开支都靠他当泥瓦匠赚的八九万块钱。
  自从他生病后,每天要做4次腹膜透析,光药一年就要花接近15万元,在新农合和大病统筹报销后,一年还有接近2.5万元的自费需要出,一家老小也离不开我照顾,一下子收入断了流,我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2015年,村里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后,把王华明列入了低保对象,后来又提高了补贴发放标准,总算一家老小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最难熬的是2016年,当时黄陂区扶贫办和长岭街扶贫办帮我在高速收费站找了个保洁员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家里总算能有点收入了。当年华明因为腹部透析引发感染,半年里就没有离开过医院,重症监护室进出了几次,病危通知单也下了好几回,当时华明和我婆婆都哭着说放弃算了,但是我咬着牙让他再坚持一下。我跟他说:“现在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好,你不能自己放弃。”
  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没有底,眼看着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加上我在医院陪护,吃喝都要钱,还要给他补充营养,钱像流水一样花了出去,却不知道救不救得回华明的命。
  好在华明总算脱离生命危险,病情慢慢稳定下来,但治疗费却花了23万元,经过新农合、低保、大病补助报销后,还有8万多元自费的缺口,这笔钱几乎都是向亲朋好友借的。
  就在家里一片愁云惨雾时,村里的书记、街道办主任上门来了,他们给我吃了颗定心丸,政府给我们买了份补充商业保险,把自费部分兜了底。赶在过年前,补充保险给我们报销了8万多元,我们把借的钱都还了!
  尽管我有大半年没去高速收费站上班,但单位的领导非常理解我们家的实际情况,帮我把岗位保留下来。华明的病情也基本稳定了,儿子还得到社会好心人的资助,每年有一笔助学金,直到他长大。
  2017年,对我们一家来说,是丈夫得病后过得最轻松、最安稳的一年。华明每个星期要做两三次透析,加上定期住院复查,医药费不少。但政府买了补充保险兜底,在新农合、低保、大病补助报销后,自费的部分也由保险赔付了,我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2018年,街道和村里又给我带来好消息:以后华明去医院透析、复查,不需要先垫付再报销了,免交门槛费直接住院,自己一分钱都不用出。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优厚的条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生活呢?
  如今华明病情稳定了,人也精神了,每天还可以辅导儿子学习。我每天晚上8点钟到邻居家开的餐馆帮工,一个月又多了千把块钱的收入。儿子想报个兴趣班,我也有余钱给他报名了。我们还第一次带儿子出了趟远门,到武昌去逛博物馆、走长江大桥、吃户部巷,跟其他家庭没什么两样。
  12月7日是我的生日,过去几年哪里能顾得上过生日。今年,华明和儿子偷偷给我准备了蛋糕,还找了个餐馆,给我点蜡烛、唱生日歌。也许跟别人比,我的生日过得不算丰盛,但却让我幸福满满,放在3年前,哪里能想得到我们家还能有今天呢?(口述:陈慧君 整理:记者魏娜)
  陈慧君
  被帮扶脱贫之路
  2015年10月
  长江日报的首篇稿件见报后,陈慧君一家所在的黄陂区长岭街官田村,将其丈夫王华明列入低保对象,每个月给他发300元左右的补贴。当年底,将王华明一家都纳入低保家庭。
  2016年2月
  长岭街道办在武英高速收费站为陈慧君找到一份保洁工作,上班时间不做硬性规定,每个月1000元薪酬。
  4名村民为陈慧君夫妇筹助3000元。黄陂区扶贫办给陈慧君一家送去50斤米、10斤油、8斤猪肉、20斤活鱼和1提鸡蛋等春节物资。
  2016年
  长岭街办领导干部到医院去看望王华明,送去6000元慰问金,解了他们家的燃眉之急。
  同年,长岭街扶贫部门为其购买了补充医疗,为其自费部分托底。
  2018年起
  王华明的医药费不仅有新农合报销,政府还给他买了一份商业保险,高额的住院费用,自己不用先垫付再报销了,由医院直接和保险公司结算,这个贫困之家肩上的重担轻松卸了下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整理:记者魏娜 摄影:记者彭年 统筹:兰家兴)
  记者手记
  每次看到这家人 他们的笑容都多一点


  2018年12月9日,王华明在厨房做清洁。记者彭年 摄
  跟踪采访黄陂区长岭街官田村陈慧君一家3年,我眼见着这一家从愁眉不展到心怀希望,再到现在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家人时,他们一家三口住在王华明姐姐家的车库里,两个车库打通变成一间房和一个客厅,还有简单的厨房和卫生间。个子小小的陈慧君坐在客厅里,眉头有打不开的结:“家里只有出的没有进的,坐吃山空,后面的日子怎么过?”
  当时,男主人王华明穿着一身睡衣坐在饭桌前,脸色蜡黄,眼神中都透露着无助,家里一角堆着满满的透析药。
  在交谈中,陈慧君希望我能帮她找个离家不远、时间不固定、随时可以请假的工作。我建议了几个工作类型,她都认为不合适。我感觉,那时的她还缺乏出去面对社会的勇气。
  2016年,确实是这家人的坎。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外,陈慧君一见到我,就不住地用纸巾抹泪。丈夫一再消极地想放弃,再加上沉重的经济压力,小个子女人濒临崩溃。当时这对夫妻在医院住了几个月,几乎没跟儿子打照面,他们不想让儿子看到爸爸这么脆弱的一面,所有的压力只能陈慧君一个人承担。
  当年下半年,再次见到陈慧君时,王华明刚出院不久,一家人有些劫后余生的庆幸。我第一次在这家人脸上看到了对生活的希望。
  2018年,每一次见到陈慧君和她的家人,都能看到令人开心的变化,他们的笑容不再勉强。摄影记者彭年说,给他们家照全家福时,能从他们笑容中看到阳光。
  以前从不发朋友圈的陈慧君,开始在网上分享她的生活点滴,儿子参加学校活动的照片,丈夫的笑脸。陈慧君说,没有政府的帮扶,我们家早就散了,“感谢政府”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套话,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长江日报记者魏娜)
  【编辑:金鑫】
  (作者:魏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