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易有德:从坐困愁城到还债起楼,产业引导让我放手追梦
2018-12-25 09:07:00 来源: 长江jjrb


  2018年10月,易有德携妻女在外打工,父亲易学仁在自家新房上眺望种植的苗圃。 记者胡九思 摄
  从曾经贫困的失落迷茫,到脱贫摘帽后的兴奋喜悦,这几年,我们家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日子。脱贫靠的是脚下的土地、勤劳的双手,但更重要的是各级扶贫干部的关心和支持。
  我在家中排行老幺,有3个姐姐。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了,供养爷爷奶奶和4个儿女的重任落在父亲肩头。
  穷怕了,就更怕一直穷下去,但曾经的现实仍不如人意。
  姐姐出嫁后,父亲在外乡成婚有了自己的新家,我成了一家之主。虽然初中毕业后,十几岁的我就开始外出务工,但靠一人之力养一个家谈何容易。
  2010年,我和妻子杨海燕结婚,当时扯了4万元钱的债。之后很快有了大女儿,当时,每个月只能挣两三千块钱,要养爷爷、妻子和女儿,还要还债。一年忙到头,全部收入也就万把元钱,刨去生活开销,没有节余。这一度让我家在贫困的境地里难以脱身。


  2015年10月16日,图为易有德与妻子孩子在自家的苗圃大棚内。记者胡九思 摄
  穷则思变,不能再这么下去!2011年,我下定决心,带着妻子女儿回了老家,把我们家曾经的家族产业捡起来——种苗木。
  苗木种植是我们高峰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这里,我感受到村里对我家产业的大力扶持和浓浓的创业氛围。村委会干部告诉我,武汉法雅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村里租地建了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可提供种苗、负责回收,还进行技术指导。在村委会的介绍和帮助下,我很快成了签约农户,并跟着专家能人学技术。用了3年时间,我掌握了几种常规苗的扦插、嫁接技术。以种植实现脱贫,我心中有了谱。
  慢慢地,我家苗木销售上了规模,小苗年销量从最开始每年10万株到后来的四五十万株,此后我家苗木种植年收入稳定在三四万元,直至2016年,我家脱贫摘帽。


  2015年10月16日,图为易有德与妻子在为自家的苗木洒药除草。记者胡九思 摄
  家里苗木产业稳步发展和村里的支持分不开。
  山坡街扶贫办与村委会干部来我家走访,他们问我,目前发展苗木产业的困难是什么,我告诉他们,我家与苗圃之间没有路,也没通自来水。干部们把我反映的问题记了下来。之后,他们多次上门考察、了解情况。一天,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来我家,带来一个喜讯:村委会决定出一笔钱,为我家通水通路。不久,这些承诺都变成了现实。
  后来,村委会还把我家田间的机耕路升级成碎石路,送我到市农校培训,还承诺资助我升级大棚,这些为我发展苗木产业鼓足信心和干劲。
  2016年下半年开始,因为父亲回家操持苗木种植,我和妻子开始出外务工,到现在我俩月收入可达七八千元,这有效弥补了因近年苗木市场低迷对我家年收入带来的影响。不在家中的时候,我听父亲说,村里对我家的支持没有中断:帮忙联系苗木销路、提供最新创业信息等,这些让外出务工的我们心头温暖。


  2017年2月7日,易有德家今年新盖了一座三层新房,新房还没修好,门前就已挂起了“五福临门”的春联。记者春节刚过登门回访时,易有德已离家打工。记者胡九思 摄
  如今,我家形成年轻人在外打拼务工、老人在家守好苗木的稳健营生模式,家里盖起了新房子,债务还清了,看着房前屋后整修一新,一家人心中甜蜜蜜的。
  村委会一直在鼓励我们:脚步迈开一点,还跟我家传递各种政策信息。回村开个鞋服厂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我姐也想回村发展养老产业。我想,有了村委会作坚实后盾,时机成熟,我们都会放开手脚,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坚信,勤劳肯干,加上这么多帮扶的力量,日子定会越过越好。
  (口述:易有德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村党支部副书记李中杰扶到点子上才能扶得起走得稳
  精准扶贫,“精准”很重要,从高峰村近年扶贫工作实践看,找准贫困户特点,针对性帮扶最有效果。对于易有德家,高峰村充分发挥他家种植传统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用好政策、扶到点子上,这样才能扶得起、走得稳。
  易家当初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但他家能脱贫的优势也很明显:易有德父亲有苗木种植技术和经验,易有德能干又勤奋、头脑灵活,我们当初就认定,用苗木产业带动他家脱贫致富行得通。
  对易有德家的扶贫重点在苗木产业扶持,对此,我们村非常重视,适时给予投入。
  自易有德开始苗木种植后,山坡街、高峰村干部经常上门了解他家的需求。当得知他家需要改善基础设施,通路通水时,村委会积极行动,共投入约2万元,修了一条通往他家田地的碎石路,并铺设供水管;村里还帮他报名,去市农校参加培训;2016年9月,村委会再投6万元,把连通他田里的那条机械作业路铺成碎石路,修长拓宽。这些举措,让他家的苗木种植产量大幅提升。
  对于易家这样的苗木种植户,村里一直很关心,积极引入苗木种植企业,为他们牵线搭桥;我们村已经引进7家苗木公司落户,都签了协议承诺:在苗木收购、用工方面,优先考虑本村村民;村里正在制定乡村振兴实施计划,计划打造花卉苗木基地的核心产业区,引导农户参与项目,这些举措将会让包括易家在内的村民受益。
  在带领易家等村民脱贫致富的路上,村里坚持引导村民稳中求进。一方面,多收集各类种养项目信息;同时,理性引导村民尝试,对村民发展种植等传统优势产业,不遗余力给予支持。 (口述:李中杰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2018年10月25日,长江日报记者宋磊(左)在易有德家中采访其父亲易学仁 记者胡九思 摄
  记者手记
  多方使力向前奔,幸福并不远
  跟踪易有德家3年脱贫致富历程,其中,最直观的感触是房屋的变化。3年前,那栋昏暗老旧的陋屋满是萧然之气。如今,在其旁边,一栋三层的白色楼房气派亮眼,屋内明亮舒适,幸福的笑容也更多地出现在这家人脸上。而唯一不变的,是屋后那片苗木,它们是全家人的希望,依然葱郁茂盛、生机勃发。
  3年中,易有德和他父亲易学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两个同样黝黑、精瘦的农家汉子有头脑、有干劲。每次看到父子俩,无不是脚下生风,沾泥带土,忙碌于劳作间。
  记得2015年5月的一天,记者探访易家时看到,易有德睡眼惺忪、眼圈发红,他告诉我,眼下虽忙过了护苗、售苗高峰期,但不能闲着。那段时间,他每天深夜到水塘捕野生黄鳝,然后卖掉,赚取生活费。“只要忙得过来,能挣一点是一点。”这句话深深印在我心中。此后,他常因在外务工不在家中,电话里,他对我说:“家里总要有人在外挣钱,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于村里的帮扶,易家很感激,但从不依赖于此。一次探访中,当着村干部的面,记者问易学仁,还需要什么帮助?这位质朴的农家汉子摆摆手说:“村里帮我家解决了水和路的问题,已经很好了,致富还得靠我们自己。”
  李中杰,高峰村党支部副书记,这位颇具亲和力的村干部每次都陪同记者探访。在易家,他如同一个亲密的街坊,总是带来新的项目与销售信息。在记者眼里,他有情怀、有思想。
  “有想法,村里一定支持”,这句话常挂在李中杰嘴边。这3年,面对易家创业致富的新点子,他总是全力相助。易有德想回乡办鞋服厂,李中杰多方奔走寻找厂房、打听政策;易学仁想养殖黄牛,李中杰为他物色场地和合作方;易学仁的大女儿有回家开发居家养老项目的想法,李中杰热情鼓励并表示将全力争取政策支持。虽然这些想法还没有真正实现,但满满的诚意和支持,让易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干劲。
  第12次探访易家临走时,李中杰紧握记者的手说,村里今后还有“大动作”,村民的生活还会大变样,“你一定要多来看看啊”。
  易家的脱贫之路凝聚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扎实落地和自家人的勤奋努力。他家的故事鼓舞人心,3年的探访经历,也让记者真切领会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内涵。 (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2015年10月,易有德和妻女在自家苗圃大棚内 记者胡九思 摄
  易有德被帮扶脱贫之路
  2011年
  下决心带着妻儿回村种苗木。此后3年,高峰村引导其成为签约农户,并助其掌握常规苗木种植技术。
  2015年4月
  高峰村组织易有德等农户到武汉市农校参加苗木种植技术培训。
  2015年8月
  高峰村共投入约2万元,为易家修了一条通往他家田地的碎石路,并为他家地里铺设喷水管,解决苗木种植基础设施问题,提升了种植产能。
  2016年春
  易有德将苗木种植规模提升到50多万株,创新高。
  2016年3月
  在精准扶贫“回头看”中,易有德家从高峰村贫困户名单里“出列”。
  2016年9月
  高峰村村委会投入6万元,把易家连通田里的机械作业路“升级”为碎石路,并修长拓宽,方便他家和其他村民进出田地。
  2017年初
  易家开始盖三层楼新房,当年7月,新房基本完工。
  2018年夏季
  干旱导致小苗市场需求减少,易家小苗销量较往年同期减少。高峰村村委会积极协调,引导村里的木兰园合作社、斗米山合作社分别与易家达成意向,收购一批小苗。
  【编辑:朱艳琳】
  (作者:宋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