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痕”到“星空”背后,是一个国家奋进的朝气 | 长江评论
2019-02-18 23:25: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京


  春节档的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最近又创下一项新纪录。2月17日,《流浪地球》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的成绩已达到382万美元,成为近5年来北美票房排行榜上排名榜首的国产电影,同时打破了近年来国产电影的海外排片纪录。
  登顶中国电影的北美票房排行榜,是影片在国际影响力上的一个体现。这是电影主创人员获得的成绩,也是中国电影产业日益发展的结果。作为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国电影,《流浪地球》走出国门的过程中,折射了中国愈发强大的国家影响力。
  与其他类型的电影作品相比,科幻片更能够直观展示国家的整体科技和工业水平。科幻片从诞生到发展,都是根植于工业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超前科技和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背后都需要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作为支撑。
  科幻电影,或者说更广义的科幻类文艺作品,其创作过程都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过,再脑洞大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力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胡思乱想,它来源于创作者自身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也需要现实存在的科技发展水平作为土壤和基础。很难想象,在某个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甚至十分落后的地方,会诞生出高水准的科幻类作品。在现实中,任何一个时期的优质科幻类作品,也几乎都来源于在当时科技水平发达的地区。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当一个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充满朝气的阶段时,往往会更倾向于展望和畅想未来。换句话说,只有国家具备强大的前进动力、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才会对将来的生活有奔头和念想。电影《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也谈到,中国是一个具备强烈“未来感”的国家。“中国社会快速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科幻作者或者电影人无论多有才华,付出多大努力也不可能做到今天的程度。”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中国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其题材的选择往往都着眼于过去、历史,刻意突出苦难和伤痕,少有对当下中国面貌的刻画描摹,更遑论想象未来。
  就此而言,《流浪地球》的火爆,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文艺工作者将眼界从过去转向未来,从历史“伤痕”转向更为广袤的“星空”。这是个体创作者思想取向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正是源自国家的强劲发展势头,为创作者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和足够的底气。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将来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具备更强国际影响力的国产科幻作品面世。
  【编辑:付豪】
  (作者:杨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