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小龙虾折叠一下能站起来,这18种武汉老传承在“知音号”码头复活
2019-02-19 22:59:00 来源: 长江日报


  “知音号”码头上的舞龙表演 记者胡九思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2月19日讯(记者钟磬如 通讯员江朝)在武汉的文化根脉里,有一些我们似曾听说、但甚少见到的艺术传承,譬如雕花剪纸、面塑、蝶艺等。19日,“千里会知音,天涯共此时”2019武汉“戏码头”元宵文化庙会在“知音号”码头举行,武汉非遗项目和民俗手工艺项目共18种齐聚庙会,勾起游客的时光记忆。
  走进“知音号”码头,从栈桥到趸船,数百个大红宫灯载着喜庆的节日气氛扑面而来,吸引千余名游客到场,一起玩耍汉味元宵节。


  汉绣 记者胡九思 摄
  这次的庙会聚集了汉绣、武汉雕花剪纸、面塑等武汉非遗中的代表性项目,还有汉派转糖、民间画式面具、手工节日灯、手绘葫芦、手工海饰、民间珠艺、七彩铝编、民俗布艺、冰糖葫芦、手工蝶艺等民俗手工艺展示,以及汉剧、楚剧、黄梅戏联唱和划汉船、贝壳、舞龙表演。
  传承人现场集体展示,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作品让在场游客倍感惊喜。一张平平的彩纸,在武汉雕花剪纸传承人沈松柏的手中能变成线条流畅的“小龙虾”,再经过折叠放在桌上,“小龙虾”竟能如真的般站立起来。“哇,好漂亮,怎么剪出来的?”四五个小观众围在四周,不停问。


  外国友人与戏剧演员合影 记者胡九思 摄
  武汉面塑是最受小朋友喜爱的项目,传承人刘洁创作的各种人物栩栩如生。在现场,与过年有关的系列作品《童趣》以孩子们放鞭炮、踢毽子、吃糖葫芦的游戏活动为造型,神形兼备,现场就有观众咨询想定制几套带回家。
  民间珠艺、七彩铝编、蝶艺等精致的手工艺作品摆满了展位,几位80后观众说,“小学手工课还曾学过做蝴蝶标本,这些工艺都是我们童年时代的记忆,但最近十多年却很少看到了,今天一下有种回到了小时候的感觉。”


  “知音号”码头上的戏剧表演 记者胡九思 摄
  随着夜幕降临,霓虹的灯光映射江面楼宇上,实景与幻影交织营造出一幅华美的春江夜色图。因春节假期休演数日的《知音号》复演,并迎来了一批特别观众——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丝绸之路学院的30余名留学生,他们均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汤圆品尝区,热腾腾的汤圆正出锅,香飘四溢。大家一起体验包汤圆等民俗活动,来自蒙古国的留学生吴音雅说:“元宵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中国的传统民俗底蕴深厚,这些体验内容既是传统的也是国际的,今天的惊喜很多。”
  【编辑:朱艳琳】
  (作者:钟磬如)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