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微信聊天数百次,见证重病患者重获新生
2019-04-16 22:33: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16日讯“他可以吃荤菜吗?”“肠道慢慢恢复了,可以吃容易消化的肉类……”……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家属林女士的微信里,有几百条与武汉市第一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邹亮的聊天记录,见证着她的丈夫骆先生(化名)重获新生的奇迹。

  

今年春节后,36岁的骆先生身上出现散布着的出血点,赶到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就诊,血常规结果显示其血小板数值仅是正常值的十分之一,随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内脏及颅内出血,威胁生命。

骆先生被确诊为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必须尽快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这种病如果没有有效治疗,超过60%的患者会在100天内死于造血衰竭合并无法控制的出血及感染。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邹亮介绍,“如果说白血病是地里只长杂草不长粮食,再生障碍性贫血就等同于荒漠。”造血干细胞移植流程非常复杂,经血液内科全科讨论,为患者制定出精确到每小时的移植方案。

骆先生的姐姐和弟弟立即做了配型确认,结果显示,两人与患者配型高分辨全相合,血型一致。最终,选择患者弟弟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手术前一天,住在移植仓内的骆先生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大剂量化疗及免疫抵制彻底摧毁淋巴免疫系统后,毫无免疫力的他突发败血症,血压迅速下降至70/40mmHg,出现心率增快、呼吸频速的情况,程辉主任迅速判断为感染性休克,给予一系列抗休克治疗,“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果不堪设想。”

上月底,移植按计划顺利实施,造血干细胞得以输入患者体内,术后第十天,患者体内的粒细胞已经大于2G/L,奇迹般地成功重建了免疫系统,骆先生的家人喜极而泣。

  

移植前后,患者需住在无菌环境的移植仓内接受治疗,妻子林女士每日精心为丈夫准备无菌饭菜,用具须煮过消毒,餐盒要抽真空后送至医院,由护士加热消毒后喂给患者。

一个多月以来,林女士每天会与主治医生邹亮一起商量饭菜该如何准备,邹亮也常常为家属不断打气,安抚她的焦虑情绪。据长江日报记者粗略统计,仅在骆先生出移植仓前的十天内,邹亮和林女士的微信记录就达200多条。谈及住院期间与医生的交流,林女士非常感动,“是医生耐心的沟通,给了我们全家希望和信心。”(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谯玲玲 黄智红)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