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李志刚:“共同缔造”是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有效途径
2022-08-19 09:10:00 来源: 长江日报




  李志刚教授在作报告。 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核心要义到底是什么?“共同缔造”的基本要求和治理体系又是怎样?我们应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抓起?借此机会,我想结合实际案例作一个分享。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8月17日,附近居民在青山区船舶园路旁的口袋公园散步。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城市特别是像武汉这样的超大城市,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与新要求。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已经从以农业人口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人口为主,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期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期。人民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追求立足谋生转向追求美好生活,将来进入人的全面发展阶段。
  伴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加迫切,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做到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发展依靠人民、城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这正是对“共同缔造”工作的全面表述和工作要求。
  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以更优质的发展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更高需求。当前,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与挑战不少,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走不通,空间、人口、资源、环境难以支撑;进入城市社会,社会关系更加复杂,社会空间分割,一些社会问题集中体现;人居环境建设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等。
  “共同缔造”是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相互融合、互动的有效途径,直接面向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切入点是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路径是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以及对“以人为本”理想城市、理想空间的追求,也体现了我们党历来强调的密切联系群众、回应群众期盼的工作要求,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空间为载体,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景,“共同缔造”则充分理解并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在规划中形成共识,在建设中形成共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共同缔造”核心是党建,基础在社区,群众是主体


  汉阳区龙湖东岸社区,社区群干和下沉党员在小区内巡逻。长江日报记者史伟 摄
  “共同缔造”能够解决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首先,解决“纵向到底”的问题,转变政府角色,让政府的服务走进社区。其次,解决群众参与的问题,“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这是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探索形成一套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和体制。最后则是解决规划、建设、管理的统筹问题。
  从早期在云浮、厦门、沈阳、广州,到今天的湖北,共同缔造实践取得了极大成效。历时12年,从示范点到连片推进,实践充分证明,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是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做好“共同缔造”工作,我们主要的抓手是什么?首先它是一个体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纵向到底”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作用以及群团组织建设落实到社区,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资源和平台下沉到社区。“横向到边”指的是党领导下的社会组织覆盖每位居民。
  第二,它有一套基本要求。核心是党建,建立全覆盖与统一领导的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创新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机制,“一核多元”,形成以社区党委为领导核心,吸纳驻区企事业党委、骨干分子等多主体充分参与。基础在社区,社区是城乡空间与社会建设的基本单元,以社区为载体,在操作方式上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共同缔造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完整社区。群众是主体,通过“五共”发挥主体作用,强调组织和激发社区能人、热心人,特别是离退休老干部等的参与,带动群众居民的共同参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制度做保障,制度是激活“共同缔造”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为社会治理创新顺利实施、长期有效提供重要保障。
  就工作方法而言,首先选试点作示范,选取比较成熟的社区或乡村开展试点工作,开展“共同缔造”工作坊,探索适宜本地的方法,逐步形成经验,上升为制度。它还有一套标准,即完整社区的建设标准,包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健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活动空间充足,物业管理全覆盖,社区管理机制健全。
  通过共同缔造工作,最终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


  货捐社区居民在文明实践站表演黄梅戏。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构建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治理体系,从“纵向到底”角度而言,首先是党委如何做。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统一领导的基层党组织,还要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形成完善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通过各类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参与,覆盖到每一位居民。
  其次是政府如何做。其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市、区、街道、社区、自治单位五个层级为基础,让党的组织进社区。其二,通过共同缔造工作,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既是管理者,同时也是宣传者、发动者、组织者、协助者、引导者。
  如何培育社区组织?要从“横向到边”角度来做,强调对全体居民的覆盖,把所有居民纳入到党组织所领导的各类组织中来,共同协商、统筹管理。
  首先要坚持决策共谋:以问题为导向,发掘社区资源,广泛吸纳社会组织的参与,搭建社区议事场所,开展相关培训等。社区能人可以在决策共谋中发挥关键作用。
  其次,要坚持发展共建。一方面,在政府承担大部分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鼓励居民出小部分资金参与共建过程。共建形式既可是空间建设上的参与,也可是社区人文活动、美化完善空间环境的参与。除此之外,还可以是出力、出地、出主意等形式的参与。事实上,参与共同缔造活动本身就是共建,哪怕是跳舞、唱歌、读书会等,都是协商共治的组成部分。
  再就是要坚持建设共管。包括建立公共事务认捐认管制度、培育社区志愿精神、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共管组织、拟定社区准则和商讨社区行动计划等5个方面。具体来说,建设共管的形式可以包括:居民认养房前屋后的绿地、棚间绿地;网格楼院党小组和居民互助小组自治共管;跨区域结对子、共治共管等。
  还要坚持效果共评。包括社区管理绩效的评比、建设项目评优以及社区事务评比等。比如,通过美丽房前屋后的评比活动,推动了社区内部竞争的良性机制,促进小空间的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设。
  最后要坚持成果共享,让社区全体居民享有完整社区齐备的设施和服务。
  “共同缔造”要从群众关心的身边小事做起,工作坊是重要抓手


  黎黄陂路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封闭式的新型环保垃圾屋。长江日报记者谭祖贤 摄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从群众关心的身边小事做起。试点社区的选取要面向比较成熟的社区,选取具有资金条件、部门统筹能力、群众动员能力强等方面基础的社区,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共同缔造”过程中,要从房前屋后做起,在参与上可以是自立改造,也可以是合作改造等多种形式;从街头巷尾做起,包括小学生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街头巷尾空间;从广场绿地做起,广场和绿地是美好环境的重要元素,儿童广场和公共空间都有重要作用。此外,还要从村头村尾做起。村头村尾是村庄重要的节点空间,可以借此来增加村庄标识性和空间特色。
  配套设施制度的完善也很重要。其中包括: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涉及环境的改善、居民行为的塑造以及城市的软环境、软实力的提升;社区公约的拟定,形成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停车管理、自治公约等方面的共同约定的细则;无障碍空间的设计,对弱势群体,特别是一老一小非常重要。例如,厦门思明区的莲花五村的阶梯设计,通过加装扶手来改善社区环境,营造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共建。
  对小区进行立面整治,这是最直观的改善城乡社区环境及风貌的方式,在操作方式上可以鼓励居民参与,让居民们发挥核心作用。例如,中规院在黄冈市红安县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建设、整治村居环境,极大提升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既改善了立面风貌,也提升了对社区的感情。
  还有,妥善商讨老旧小区停车难、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污水处理、小区道路的修缮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等问题,都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的部分环节。
  规划师在共同缔造中发挥着非常核心和重要的作用,要转变规划师角色,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让规划师转变成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等多元角色。
  尤其要重视“共同缔造”工作坊建设这一重要抓手。工作坊是联合多方主体共同行动、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一种工作形式。“共同缔造”工作坊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为主体、以社区的空间为载体,最终形成社区行动。在“共同缔造”工作中,要将工作坊作为一个核心的操作平台,让公众参与到社区的人居环境提升、社区治理各方面的改善,形成共同工作的场景,最终把群众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案例
  自2015年以来,城市层面的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一些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包括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相关团队都参与到相关工作当中,这里介绍北京、厦门、沈阳的5个典型案例。
  北京
  北京新清河实验:参与式社区规划
  北京的新清河实验是由清华大学的社会学和建筑学院的团队推动的一个共同缔造的工作。清河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城郊地区,所面临的问题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问题:物质层面品质较低、公共领域的发展不足、社会层面相对滞后等。
  自2014年以来,清华大学的一些学者分两个阶段开展了共同缔造的工作。第一个阶段是试点社区的实践探索,核心工作是优化基层治理架构,聚焦社区民生事务。具体包括以党委为核心,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的优化,以及关注房前屋后的民生小事,以此来实现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共同参与。第二阶段是,自2018年以来,清河实验逐步在街道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和实践推广,其核心工作是创建社区规划师的制度、培育在地的跨学科的团队,最终培育和产生了清河地区长期驻区的社区规划师和责任规划师。
  在清河实验中可以看到一些比较明显的共同缔造的特点:跨学科的合作,社会学、规划、管理学科的结合;扎根社区、面向长期;制度保障、持续的扎根;特色项目、落地开花等。
  北京劲松模式:市场参与改造
  劲松北社区是北京最早的一批单位社区之一,近年面临着居住人群错配、基础设施错配、配套的服务问题等。2019年,在朝阳区政府的直接介入和领导下,对劲松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老旧小区改造,引入了北京愿景集团这样一个市场主体,形成了共同缔造的创新模式。劲松模式获得了比较多的关注和认可,在操作模式上主要是由5个方面构成:1.突出党建引领,形成“五方联动”平台;2.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实现微利可持续发展;3.坚持参与式治理,居民成为最大受益者;4.投资设计改造运营一体化,项目建设做到“一张蓝图”到底;5.实现老旧小区物业接管,为改造成果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直接投资和物业管理的介入,劲松不仅改善了环境面貌,还变成了一个有标准规范的物业管理的小区,有了新的持续、长效的治理面貌。
  厦门
  厦门曾厝垵:旧城社区更新
  曾厝垵被誉为“中国最文艺的渔村”,近年很多艺术家慕名而来。与此同时,它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快速商业化带来租金上涨,文艺气息淡化;公共卫生条件差,私搭乱建现象多;消防安全隐患突出;缺少行业规范,出现商户不诚信等现象,伤害了社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共同缔造工作开始后,首先是规划团队入驻,开展的核心工作包括:其一,通过不同群体的共同参与,建立对曾厝垵未来发展的共识,形成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社区愿景。在具体的空间设计上,渔桥的设计充分吸纳了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建造了类似渔船龙骨造型的过街天桥。其二,规划团队对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协调商业和文化的发展。其三,对空间环境改造和管理结构进行梳理,创新管理的体制机制。
  最终,曾厝垵多个空间改造项目付诸实施,渔桥设计方案已正式投入建设;多项制度建议提上讨论议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民宿客栈管理制度等被全面采纳;社区规划师发挥积极作用,培养了一批具备社区规划师能力的社区能人。
  软件园二期:产业园社区提质
  厦门软件园二期不仅是一个城市居住社区,也是涉及产业、公司发展的复合社区。这个园区在过去近20年中,在企业、居民构成上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规模,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园区社区所面临的典型问题:企业之间的互动不足、办公空间饱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厦门软件园二期的共同缔造工作开始后,第一步是纵向到底,组建软件园联合党委,凝聚基层党员。在此过程中,团队建立了近200个基层组织,开展了各种党建活动。第二步,横向到边,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企业协商共治机制。通过成立产业联合会、协商委员会等,让企业之间形成互动;形成了事务协商会,解决幼儿入学等居民和员工关心的问题。第三步,围绕企业和创业者需要,共同缔造完整创新社区,优化和整合空间资源解决企业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还聚集了各种优质资源来建设线下、线上结合的服务平台。
  最终,共同缔造工作推动了厦门软件园二期公共空间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了餐饮服务能力、居住服务能力、园区内交通拥堵环境的提升等。
  沈阳
  沈阳牡丹社区:单位社区转型
  沈阳牡丹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单位制老旧社区。作为“沈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单位大院,面临着单位社区转向社会性社区过程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社区面临失管、社区人口老龄化、社区硬件环境落后、“沈飞”的历史文化传承缺失等。
  牡丹社区的共同缔造工作,第一是组建社区大党委,凝聚群团组织,党的领导和服务下沉到基层。第二,决策共谋。通过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让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房前屋后的治理,形成社区发展的愿景,以此凝聚人心。第三,发展共建,以空间建设和活动为载体实现共建。包括违建锅炉房的改建、共同捐资筹资等,无论投入大小都是共建。第四,建设共管,以组织保障和激励机制形成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社区组建了各种自治小组,形成了社区的文明公约,还开展了公共事务的认捐认养工作,特别是房前屋后的绿地的认领等。第五,效果共评,共评建设成效,激励居民参与。第六,成果共享,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成为共同缔造真正的活力源泉。
  什么是“完整社区”?
  我国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先生于2011年提出完整社区的概念。
  他指出,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的概念。
  ——吴良镛《住房·完整社区·和谐社会——吴良镛致辞》
  完整居住社区: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服务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完整居住社区是老旧小区、商品房社区、城中村、城边村、远郊村和传统村落等不同类型社区绿色发展的共同目标。
  (作者/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志刚 )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高萌 冯雪)
  点击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编辑:张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