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最大互感器生产企业湖北大二互的创新“魔法”——
“钱”“纸”变奏,让“黄冈造”市场取胜
在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黄冈这家企业订单不降反增,生产热火朝天。
8月9日,位于黄州区宝塔大道的湖北大二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满负荷运转,工人们忙着绕线、调试、包扎、热浇等工序;成品车间,电子显示屏上“发货计划明细”来回滚动;发货区,核点、装货、出库,有条不紊。
“订单充足,得益于产品的强竞争力。”公司董事长王维贤说,强大竞争力的背后,是公司持续加大投入让“钱”变“纸”,每年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12%以上,已获得各项专利50余项;同时加快成果转化让“纸”变“钱”,新产品数量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产销两旺,让公司成长为中部地区最大的互感器生产基地。
踩着创新的鼓点,湖北大二互公司奏响了这支“钱”“纸”变奏曲。
研发怎么干 市场说了算
如何把科研投入用在“刀刃上”,让真金白银的投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关于这一“钱”变“纸”共性问题,湖北大二互答出了最优解: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研发创新。公司技术副总董国鹏说:“我们的研发团队不是只在实验室里埋头搞研究,而是时刻关心销售情况和客户反馈,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来推陈出新。”
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组装一件件穿着橙红色“外衣”的互感器,这款产品看似普通,却是最新的爆款。“最多的一天出货500多件。”技术工人瞿小英告诉记者。
年初,公司业务员反映,在西南山区,一些地方高山林立、交通不便,电力设备维护检修等难度大,客户对互感器产品的稳定性、抗老化提出更高要求。
市场需求决定研发方向。董国鹏带领11人团队,从产品外部材料和内部结构两方面攻坚克难。经过半个多月的试验,研发出编号为“JSZWF-10RWG”、外观橙红色的新品,其外部采用橡胶复合绝缘结构,内部线圈采用防谐振结构,有运行稳定的特点,适用于山区等复杂的环境条件,安装后可长期免维护。
“它的稳定性能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解决了山区维护设备的烦恼。” 董国鹏说,这款产品市场需求量巨大,“我们今年单是这种产品,就可以做到近一亿元。”目前,公司已就相关技术申请专利。
正是这种瞄准市场,不断推陈出新、研发永无止境的劲头,才使大二互“笑傲江湖”。
自2009年落户黄冈,企业瞄准电网能源建设风口,围绕互感器做文章,自主研发的“新型电流互感器、新型电压互感器、智能微型变电站”等都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产品广泛应用于发电企业、输变电企业、铁路、机场、桥梁、新能源汽车、各类用电工程及项目等电力系统和用电领域。
随着多项技术领域的成果突破,企业的“舞台”也变得更大。三峡水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北京奥运场馆、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等大型国家建设工程中,都有 “黄冈造” “鄂互牌”互感器的身影。
公司财务报表显示,2021年研发投入1147万元,2022年1-6月份研发投入615万元。与之成正比的是研发成果,每年至少申报五项专利,截至目前已拥有发明专利4项、待审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5项。
“下一步要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在光伏新能源、电力机车方面进行重点研发。”董国鹏说。
研发遇瓶颈 “揭榜”解难题
厂区门口,“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的牌子非常醒目。
科技创新,不能靠企业单打独斗。在省、市科技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大二互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校企合作。
传统柱上开关取能技术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电力数字化“新基建”一二次设备如何融合?2020年,大二互提出技术攻坚面临的难题,被列入湖北省揭榜制科技项目。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团队揭榜,以之前科研成果为基础,经过不断改良、测试,研制开发出智能柱上开关取能电源装备,可适应电网复杂运行工况、严苛环境和空间安装条件,满足体积小、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和高可靠性要求。
今年,大二互又提出“电力机车用互感器研发及产业化”方面的课题,由黄冈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姜永豪老师创新团队揭榜,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企业出题,高校教授“揭榜挂帅”,不仅帮企业解决了技术瓶颈,还让“躺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变成产品,打通“纸”变“钱”的成果转化通道。
与此同时,大二互在市科技局指导下,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仅2021年,投入技术改造资金429万元,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大的设备,维护调整一批旧设备,全面提能增效。
一台新设备,可减少三道工序,人力成本降低50%以上。走进压力凝胶车间,只见在环氧树脂自动压力凝胶液压成型机前,一名技术工人轻松操作按钮:“单个产品生产时间大幅度缩短,提高了产能,同时降低了能耗,更环保。”
在大二互,科技创新带来效益,再反哺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END
责编:李奕漫|初审:叶涵莹|终审:钱芳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记者 瞿慧一 通讯员 李响)
欢迎关注黄冈日报官方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