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江:15年守护见证沉湖湿地变美
2022-11-14 10:00:00 来源: 长江日报


  海报策划|马梦娅 设计|胡欣
  深秋暖阳铺洒在湖面上,波光里的湖水清澈如许。“小天鹅的嘴巴是黑色和黄色的,与大天鹅的很相似。那边几只是青头潜鸭,乍一看有些像绿头鸭。” 11月11日清晨的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七壕观鸟站,这样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生态画卷让观鸟爱好者们兴奋不已。
  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像往常一样跟大家讲解鸟类知识,他看着望远镜镜筒里的各种鸟类,如数家珍。
  今年是冯江从事湿地保护、科研监测工作的第15个年头,从华中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冯江就扎根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还创下了保护区的多个纪录:他是在基层站点驻守时间最长的人,是保护区认识野生动植物最多的人,是沉湖湿地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发现鸟类新纪录最多的人,更是最熟悉保护区的人,基本跑遍了保护区内的所有乡镇、村组和单位,被大家誉为保护区的“活地图”。
  行走的“鸟类图鉴”


  冯江(左)与同事在湿地观鸟。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身着冲锋衣、扛着单筒望远镜、带上记录本,这是冯江徒步观鸟的必备装备。自从来到保护区工作,冯江一直坚持以这样的方式和鸟儿们打交道。“观鸟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连接湿地的大门。”最近随着越冬候鸟的陆续到来,他外出观鸟的次数明显密集起来。
  很难想象,冯江曾经是一名“观鸟小白”,他大学所学的专业课没有一门与鸟类相关。如今他靠自学成为保护区的业务骨干,甚至能够“闻声识鸟”。
  工作以来,冯江观察到的沉湖湿地鸟类新纪录已有19种。2013年,他将连续5年的观鸟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形成了申报材料,充分证明了沉湖湿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还参加湖北省水鸟同步调查、三江源国家公园水鸟调查等专项鸟类野外调查活动。
  挨家挨户普及湿地保护知识
  “同学们,前不久沉湖湿地里发现了火烈鸟的踪迹。”11月11日上午,冯江受邀为蔡甸区消泗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一堂线上科普课,他讲述的湿地故事一下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冯江告诉大家,大红鹳(火烈鸟)的“来访”是有原因的。“沉湖湿地完整保存了淡水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安全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食物,是众多鸟类的理想栖息地。”一堂网课结束,冯江深入浅出地讲解仿佛为学生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科普课,冯江已讲过多次。“让更多人认识湿地、保护湿地”是冯江坚持公益科普的动力。
  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保护区内就有2万多居民和近10万亩耕地和鱼塘。为修复沉湖湿地生态系统,冯江和同事们积极推动沉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我知道退养还湖急不得,首先要让村民们从心底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从而理解退养还湖的必要性。”冯江和同事们主动上门给村民普及湿地保护知识,从环境变化说起,到国家的政策方针,再到湿地的重要性。几次跑下来,村民们都知道了他是搞湿地保护的,“湿地要保护好”也逐渐在村民中形成共识。
  有了前期动员,最终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7.8万亩区域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实现有偿有序退出。
  探索湿地功能的更多可能


  冯江(左)与同事在湿地观鸟。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2016年,冯江将工作重心从一线转向综合领域。最近,他在为沉湖湿地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准备材料,“沉湖湿地是武汉市建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武汉市第一处区级、市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让沉湖湿地成为武汉市第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是一项繁杂琐碎的工作,资料收集整理、报告编写等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冯江表示,以往大家很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其实湿地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有待挖掘利用。希望未来的沉湖湿地能够成为大众科普教育的基地,让更多的人走进湿地、认识湿地,从而自觉地去保护湿地,珍爱生态环境。
  “武汉以我为荣,我为武汉代言。”冯江说,他见证了近年来沉湖湿地保护和修复的突出成效:鸟儿与人们的自然生境共同向好、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沉湖湿地越冬和繁殖、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渠道更为畅通。
  11日凌晨时分,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内瓦分会场上,武汉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这份荣誉代表了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这是多年来无数湿地保护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冯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长江日报记者钟磬如 见习记者余睿)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