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澴河记事 | 在他的记忆里,城隍潭码头经历三次变迁
2022-12-07 09:35:00 来源: 孝感日报

据说 老澴河最好的水 就是城隍潭的水所以,挑水工每天一大早就来城隍潭挑水卖到全城“九街十八巷”的人家孝感最早的麻糖米酒厂就建在城隍潭旁边的八埠口

孝感市麻糖厂。

1954年至1957年 是城隍潭码头最繁荣的时候

武汉的小火轮,一天两班,从汉口的姑嫂树出发到孝感城关。“呜呜呜”的声音每天在陈建国家门前响起。

乘客来了,生意也来了。张胡子提篮卖包面、油条、蒸糕、烧饼、油炸干子,冯家矮子挑着八方的玻璃盒子卖各式卤菜,陈建国的外祖父也摆摊卖大碗茶、芝麻糖、卷烟、皮蛋等。

木棒和竹筒敲击的“梆梆”声清晰响亮,“卖烧饼嘞”“油炸干子哟”等叫卖声此起彼伏。

时隔许多年,陈建国提起那时盛景,还能生动模仿当年的号子声、叫卖声,惟妙惟肖,令人憧憬。

那时老澴河盛产鱼虾,城隍潭码头大船多,捕鱼受限。河南岸依然有人用撒网、鱼鹰等捕鱼虾。陈建国曾亲眼看见四五只鸬鹚合力从水里叨起来一条十多斤的大鱼。每年农历十月底,夕阳晒到城隍潭,鱼儿们成群结队顺着驳岸晒太阳,形成一条黑带……

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 便在城隍潭这一带举行

七八个船队,有船厂船队、光明村船队、发财垸船队、游家垸船队、渡口船队等,每只龙舟上挂着三角旗,五颜六色的,围观的人便根据不同的颜色来辨别各自的船队。

启舟之际,先是喊热身号子,船上有力地喊着“划啰——划啰——”,岸边齐声呼应着“东南滴——西北滴——龙船划——”锣鼓阵阵,桨影快摇,好不热闹。

每年的龙舟赛都是从农历五月初五开始举行预赛,一直划到五月十五举行决赛。因为大端午这一天农民的麦子都收割完了,有空进城来看了,有他们围观,这龙舟才划得有劲。

到了决赛那一天,商贾赞助十筐肉包子,给每轮比赛第一名奖一筐。 这样的盛况年年上演 直至1959年澴河改道 老澴河变成“死河”

老澴河旁的街巷。

城隍潭码头繁荣不再 附近商业也走向衰落 龙舟赛一起成为了历史

1965年6月,15岁的陈建国下放到孝感县白沙区栗林公社,在农村锻炼十年后,招工到花西公社供销社。又一个10年后,调回到董永公园工作。他的哥哥和大妹和他一样有过知青经历。

回城后,他仍住在老宅里。同一批或后面回来的有些知青,有的原来就没有房子,有的老房子坍塌了。他们沿解放街西口位置的河边搭棚子居住。从草棚到瓦棚再到平房,在城隍潭边,看老澴河起伏涨落。 在陈建国记忆里 城隍潭码头经历 三次变迁

1964年 因环城路较窄,只能走马车,为了行车方便,城隍潭码头被拆掉了一部分。1991年

为迎接第二届全国农运会在孝感举行,拓宽环城路,整体向下推土70公分。这推掉的土块将老码头掩盖了一部分。这一次环城路改造,陈建国家的老房子被拆迁,在相邻的位置补偿了28平方米的宅基地。

陈家东挪西借,盖了如今这栋三层小楼,总建筑面积也是100平方米。大门也从环城路与人行道结合处位置,退回到人行道里边。

岁月悠悠,时过境迁。老澴河改造期间,挖掘城隍潭码头的呼声高涨,陈建国更是为此找到指挥部和文物部门。

最终,经过多次讨论 孝感市委市政府决定 挖掘出土城隍潭码头

孝感城隍潭码头遗址前方伸出的石块 。

2020年3月底

城隍潭码头正式启动挖掘工作。开工那一天,指挥部工作人员、文旅局考古专家以及城隍潭老百姓齐聚现场,见证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现场百姓欢呼雀跃,陈建国更是泪眼婆娑,他感到无比的欣慰,觉得这真是自己晚年的一大幸事。

而后的时间里,陈建国隔三差五去挖掘现场看一看,密切关注着老码头的发掘与保护情况。随着老码头一段一段出土,老码头周边的古人文景观也从他记忆里渐渐复苏。如今老码头已在原貌修复之中连接老码头和老麻糖米酒厂的仿古桥初见雏形根据规划还将适当建设配套服务设施

建设老码头遗址公园

昔日商贾豪门宅,已成寻常百姓家。

老码头、城隍庙、“三茂四盛”,这些老孝感历史上的人文景观,将永远与孝感的文化历史共存,成为激励后人开拓进取的力量和源泉。

来源: 孝感日报 作者/云起 图片/焦志新 制作:包梦婷 出品:孝感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