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鸟类监测年报发布:88年前鸟类报告里的珍稀鸟现身
2019-04-02 10:38:36 来源:汉网
2018年武汉鸟类监测年报发布:88年前鸟类报告里的珍稀鸟现身

青头潜鸭,摄影:魏斌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1日讯(见习记者杨晓雨 通讯员赵琴)4月1至7日是湖北省的“爱鸟周”,4月1日,武汉市观鸟协会正式向社会发布了《2018年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以下简称“年报”),这是武汉市民间爱鸟护鸟志愿者团体发布的一份对武汉地区城市绿岛和城郊生态敏感区域的鸟类监测年报,也是武汉市观鸟协会的第三份观鸟年报。

年报显示,2018年,武汉市观察记录野生鸟类总数为18目62科322种,占到中国鸟类名录(1445种)的22.28%,占武汉市鸟类名录(406种)的79.31%,比2017年记录鸟类种数增加1种,武汉市鸟类新记录为1种。

2018年武汉鸟类监测年报发布:88年前鸟类报告里的珍稀鸟现身

白鹭,摄影:魏斌

鸟类“稀客”频频造访

88年前鸟类报告里的翘嘴鹬现身

长江日报记者注意到,2018年报记录中,不仅出现了不少极珍稀的鸟类,还有一些种类的观察记录对武汉鸟类记录有着重大的意义。

翘嘴鹬最早记录于1931年的《武昌鸟类名录》,为当时的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黄震整理武汉大学鸟类标本所得,黄震教授的这篇论文,是中国人第一次对湖北地区的鸟类进行相对完整、科学的报告,也首开国内鸟类研究的先河。1980年,武汉大学胡鸿兴教授发表《武汉地区鸟类之研究》,认为《武昌鸟类名录》中有55种鸟类标本来自福建,在随文刊发的武汉鸟类名录中未列入翘嘴鹬。2018年8月28日,武汉观鸟协会会员魏斌在府河湿地柏泉段拍摄到1只翘嘴鹬,此次记录确认为武汉第一笔有确凿证据的记录。88年前的鸟类报告里的鸟现身,翘嘴鹬不仅是2018年武汉市第一个新记录,也是武汉鸟类记录中的第406种。

2018年武汉鸟类监测年报发布:88年前鸟类报告里的珍稀鸟现身

翘嘴鹬,摄影:魏斌

全球只有500~1000只的青头潜鸭比大熊猫还稀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2018年11月17日,武汉市观鸟协会组织开展府河湿地青头潜鸭同步调查活动中,6个调查点位共记录青头潜鸭年度最大数量265只,全年每月该区域均有青头潜鸭观察记录。府河湿地成为青头潜鸭最南端的繁殖地。

2018年武汉鸟类监测年报发布:88年前鸟类报告里的珍稀鸟现身

黑鹳,摄影:赵学迅

2018年11月3日,武汉市观鸟协会会员王海芳等在武汉某湿地发现12只黑鹳返回越冬,与2017年到达时间一致,这是它们连续第五年到武汉越冬。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18年夏天,武汉市观鸟协会会员李昂经过3个多月的观察,记录到红隼在武昌楚河汉街大型建筑上的繁殖过程,这是红隼在武汉市中心城区首个有确切影像的自然繁殖记录。

2018年度共收录观察记录1282份,比2017年增加观察记录578份。观察地点覆盖了武汉市域范围全部13个行政区及2个功能区,涵盖了河流、湖泊、湿地、森林、农田、绿地等不同生境类型。

2018年报记录中,共有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1种,较2017年减少1种。其中白鹤、黑鹳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白冠长尾雉、白额雁、小天鹅、大天鹅、鸳鸯、灰鹤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列入IUCN(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List)易危级(VU)及以上鸟类11种,其中:极危(CR)3种:青头潜鸭、白鹤、黄胸鹀;濒危(EN)1种:东方白鹳;易危(VU)7种:白冠长尾雉、鸿雁、小白额雁、红头潜鸭、乌雕、白颈鸦、斑背大尾莺。

2018年武汉鸟类监测年报发布:88年前鸟类报告里的珍稀鸟现身

灰喜鹊,摄影:颜军

给家燕“上户口”

用声波比对辨识小杜鹃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在去年的观鸟和护鸟的过程中,还运用到了一些有趣的高科技。

“武汉城区燕子繁殖与保护”是武汉市观鸟协会从2017年开始的为期十年的项目,主要是对武汉主城区的燕子繁殖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宣传呼吁市民对其进行保护。据统计,2017年4-9月的半年时间内,参与“全城找燕子”的市民达100余人,在武汉主城区总共找到燕巢675个,燕子851只。

64岁的汉阳区居民张东兵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燕痴”,从2016年开始在墨水湖地区调查燕巢和燕子,这里的燕巢和燕子十分集中,数量也特别多,俨然成了燕子生活的“特区”。于是在2018年,武汉市观鸟协会将这个区域单独列出,进行专题观察和研究。根据张东兵提供的线索和数据,通过GPS坐标,对每个燕巢登记编号,给家燕 “上户口”。

记者看到,通过GPS定位之后,墨水湖地区燕巢分布情况在一张图上一目了然。家燕巢主要分布在琴断口街道桃花岛、汇福园和七里一村等区域。在以上区域共记录到巢穴数量224个,其中约33%(75个)的巢有至少一只幼鸟成功出飞。统计成鸟数量共计193只,幼鸟387只。

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表示,“武汉城区燕子繁殖与保护”项目将会坚持下去。

2019年,将组织专门团队,对墨水湖区域的燕巢和燕子进行调查,对其数量和巢穴情况的变化进行了解。

2018年5月,还第一次通过录音波形比对确认了难以一见的小杜鹃,为观鸟爱好者进行鸟类辨识探索了新的途径。

据颜军介绍,一般观鸟都通过鸟的外观形态来辨识,但有些鸟比较难见到,只能听到叫声,这种情况下,通过声波波形比对,也可以辨识鸟的种类。

“大家都知道杜鹃自己不营巢不孵卵,经常将蛋产在别的鸟的巢内,比较招其它鸟恨。”颜军说,“而且它们没有固定的伴侣,会通过叫声来吸引异性。所以小杜鹃行踪比较隐蔽,经常在茂密的丛林中鸣叫。”

颜军介绍,有些鸟的外貌可能比较相似,但每种鸟的声波波形都不一样。通过声波波形可以比较准确地辨识鸟类,但因为其技术难度较大,故较少采用这种方式。

2018年武汉鸟类监测年报发布:88年前鸟类报告里的珍稀鸟现身

2018年墨水湖地区燕巢分布图

青头潜鸭繁殖地有专人巡护

在观测和记录的同时,对鸟类的保护和救治工作也加大力度。夏季,在青头潜鸭的繁殖期,将有两名工作人员在其繁殖地持续巡护。

本年度共收录鸟类救助记录67份,比2017年增加58份。救助记录来源于协会鸟类救助小组参与的170次救助行动,共救助野生鸟类61种、387只,其中包括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凤头鹰、日本松雀鹰、松雀鹰、苍鹰、普通鵟、领角鸮、北领角鸮、雕鸮、斑头鸺鹠、日本鹰鸮、长耳鸮、短耳鸮、草鸮、红隼、游隼等,以及普通夜鹰、丘鹬、黄脚三趾鹑、棕三趾鹑等罕见鸟类。大批重点保护及珍稀鸟类通过救助回归自然,对武汉市珍稀濒危野生鸟类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汉市观鸟协会颜军会长分析,2018年一年之内实际记录到鸟种322种,比2017年记录鸟种数量多1种。2017年和2018年观测记录的鸟类种类数量稳定,说明经过武汉地区观鸟爱好者的努力,我们对武汉地区鸟类多样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年报的发布,为武汉市及长江中下游湿地鸟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负责人说,这些鸟类观察记录,反映了武汉市观鸟协会组织会员实施的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计划有效地覆盖了武汉地区的各类不同生境,高频率、大范围、定期监测造就了越来越丰富的鸟类观察记录报告;体现了武汉市处于候鸟南北迁徙通道、森林湿地生态资源丰富所造就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大量鸟类救助记录,说明武汉市民爱鸟护鸟意识增强,对武汉市珍稀濒危野生鸟类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