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3年助力14县全面脱贫,碧桂园为何信心满满?
2018-10-20 11:19: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承诺3年助力14县全面脱贫,碧桂园为何信心满满?

2014年9月28日,国内首家全免费职院——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迎来了首批300余名学生。来自广东潮州的陈小佳家境贫寒,但是这次求学让他重新点燃了对人生的希望:“本来我以为没有机会再读书了,是碧桂园职业学院给了我们这些贫困学生一个读书的机会。”

一个月之后的10月17日,我国迎来了首个国家扶贫日。5年时间,中国大地不断上演脱贫致富的故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70%左右,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

其中,有些故事与碧桂园息息相关。陈小佳和同学们毕业了,同届毕业生就业率99.6%,11人月薪过万;对口帮扶的广东英德树山村旧貌换新颜,苗木种植业产出增加53.8%,户均增收提升至7万元;碧桂园扶贫模式异地复制到9省14县,按照“一户一策”原则制定的近200个扶贫项目,可直接帮扶8万多贫困户、25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今年5月,碧桂园宣布,确保在2020年前,助力9省14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一家民营企业为何会对自己的扶贫工作信心满满?答案就在碧桂园和国家扶贫日同行的这5年。

狠抓教育扶贫,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假如当时没有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碧桂园2014年的教育扶贫工作仍然亮眼。

1997年,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为广东高校贫困大学生匿名设立了仲明助学金,最初每年捐助100万元,2006年起增至每年200万元。截止2014年底已累计捐出2500万元,17年间有8065名大学生受益。

2002年,杨国强创办了当时全国唯一一所全免费的国华纪念中学,截止2014年底共录取2173名贫困优秀的学生。学生们从高中、大学读到硕士、博士的费用都由国华中学承担,学校每年花费约5500万元。

仅在这两个教育扶贫项目上,杨国强17年间已经累计投入了数亿元。那他为什么还要再为一所职业学院花掉4.5个亿呢?

“尤其是对那些被贫穷困扰的有志青年,良好的职业教育将为他们打开通往成才、成功的大门,阻止贫困在这些家庭的代际传递。”杨国强今年在向全国两会提交的提案中给出了答案。

事实证明,杨国强的设想已初步实现。在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17年毕业的290名学生中,就有179人获得基层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岗位,占比高达62.2%。学院毕业生就业平均月薪高出广东省内职业院校平均月薪近千元,同时高于省内本科生就业月薪。

5年时间里,在1个助学金+2所学校的成果上,碧桂园的教育扶贫事业继续朝着纵向和横向发展。

2017年,杨国强捐款1亿元启动惠妍教育助学基金。惠妍基金致力于为广东顺德的贫困失学儿童提供帮助,范围覆盖至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这极大地拓展了碧桂园教育扶贫的深度,开创了全县全学段助学扶贫模式。

今年,碧桂园又计划实施“三个一万”,力争到2020年帮助1万名贫困户大中专学生找工作,扶持1万名青年致富带头人扎根农村创业,资助1万名建档立卡学生完成学业。

针对新增的14个结对帮扶县,碧桂园还专门设立了爱心助学基金。截至今年9月底,爱心助学基金共收到捐款1090万元,目前已陆续为贫困生发放了奖助学金。在教育扶贫的广阔天地里,碧桂园必将大有作为。

贯彻精准扶贫,产业+技能接力“造血”

对于碧桂园来说,第二个国家扶贫日显得格外重要。那年的10月16日,刚刚被授予中国消除贫困奖的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因教育扶贫工作的杰出贡献,获邀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

同样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央再次强调,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注重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

实际上,在中央明确提出精准扶贫之前,碧桂园的扶贫项目已经基本成熟。2010年,碧桂园在广东英德树山村开展苗木产业扶贫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按“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理念,为村民垫资50%-90%,发展165户村民种植苗木330余亩。

2012年,碧桂园又在广东佛冈水头镇开展“送技能下乡”项目,进而形成“1(镇)+5(村)”的良好帮扶模式。截至2014年底,共培训了13462人,已走上就业岗位2525人,有8000多户农家受益,收入平均比培训前增加超过15%。

但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无疑为碧桂园之后的扶贫事业指明了方向。2015年,碧桂园对其出资在广东建成的14个新农村,进行了彻底排查。工作人员为每家每户建档立卡,对仍未脱贫的青少年进行励志助学,对需要帮扶的家庭或个人定制独特的帮扶方式,精准到户、责任到人,进行“滴灌式”扶贫。

一年后,碧桂园将苗木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引入广西田阳央律村。该项目采取“市场主导、建档立卡户参与、企业帮扶、政府支持”的运作方式,同时借鉴树山村扶贫的成功经验。截至2017年底,共销售苗木44批次,销售金额87.17万元,户均增收超万元。

进入2017年,碧桂园的精准扶贫项目更是在华南地区遍地开花。在广东英德,碧桂园整县帮扶78个贫困村;在海南琼海,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农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向全国复制,碧桂园扶贫事业进入新阶段

2018年,在国家扶贫日设立的第五个年头,碧桂园的扶贫事业步入了新阶段。

5月20日,碧桂园启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目前已与甘肃东乡、陕西宁陕等9省14个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并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为贫困家庭“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制定整体项目方案近200个,惠及3747条贫困村33.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碧桂园首先从党建入手,在14个结对帮扶县成立一线扶贫党支部。此前,广东英德鱼咀村党员老龄化严重,支部组织生活都难以开展。党建结对共建后,一线扶贫项目党支部的党员们积极带动村里党员干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谋脱贫。

党建扶贫的突出成果是,碧桂园依托一线扶贫党支部,在结对帮扶县推出了5条红色旅游专线,确保革命老区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碧桂园在甘肃东乡援建的龙泉学校交付)

在做好党建的基础上,碧桂园精准扶贫模式开始向14个结对帮扶县异地复制。今年6月,当碧桂园苗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湖南平江泊头村时,村民王海燕正处于崩溃边缘:丈夫和婆婆身患疾病,一对儿女正在上学,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

但苗木种植基地的出现,让王海燕一下子看到了曙光。由于离家近而且工作时间灵活,她一有空就来种植基地做工。8月份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王海燕激动得落下眼泪。

碧桂园的技能扶贫项目,也开始在全国生根发芽。广西田阳贫困户王彬原本在家务农。但去年在免费参加碧桂园养老护理培训、进入广东顺德善耆养老家园工作后,王彬一家四口的收入如今已超过20万元,实现全家脱贫。

截至今年10月,碧桂园已面向全社会开展了铝模产业工人等多种技能培训,共有3.14万名农村劳动力参加,其中有1.27万人实现了推荐就业,他们的平均收入提高了20%。

此外,为了更好地利用自己齐全的产业链,碧桂园还在着力推进消费扶贫。一方面,碧桂园正在联动现代农业公司,帮助各县挖掘特色优质农副产品,例如河南虞城的芍药种植项目等。

另一方面,碧桂园致力于打造扶贫自有品牌“碧乡农业”,并依托社区生活服务品牌“凤凰优选”,与合作的兄弟企业、社区业主、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等构建公益同盟共同体,打通消费扶贫“最后一公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