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国家赔偿案冲击着社会观念
2017-09-09 07:07:00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付小为

曾先后担任过本溪市政协委员和鞍山市人大代表的袁诚家,因“涉黑社会”等6项罪名于2015年被辽宁省高院终审判处有期徒刑20年。法院同时判决,对袁诚家被查扣的部分财产予以返还。

今年5月,袁诚家就被查扣财产申请国家赔偿,要求公安机关按照法院判决,返还部分被扣押的企业和被冻结的财产,共计37亿余元。有媒体近日了解到,辽宁省公安厅已做出赔偿决定书,决定返还袁诚家被扣的各项财产以及相关利息共计6.79亿元。

袁诚家获得数亿元国家赔偿的消息即刻引发外界的广泛关注。震惊之余,许多人心生疑虑。毕竟,它打破了社会大众对“恶有恶报”的淳朴理解,巨额财富意味着尽管袁诚家因严重犯罪受到刑事追究,但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家庭依然会有很好的保障,日后他恢复自由后甚至能和家人们继续过着优渥的生活。

社会感观与法治现实间存在着认知差。袁诚家确实有“涉黑”的犯罪事实,这一事实也早被查实认定量刑,但对于袁诚家的部分财产,一旦认定与案件无关,就自然地归入到合法财产。在法律之下,任何人的任何形式的合法财产都可以也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本质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此再次确定对自身合法财产的所有权。而从司法实践来看,企业家犯罪服刑,名下公司正常运转,个人非法财产、合法财产与公司合法资产之间泾渭分明,各自得到应有处置的情况实为常态。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袁诚家所获赔偿由家庭物品、转让企业款及利息等组成。它们作为袁的部分财产从被扣押财产中划分出来,与非法财产相切割,社会上对此亦有疑虑。在庞大而复杂的公司运作下,怎么保证“合法财产”不是由非法财产转移而来的?对一个黑社会犯罪分子来说,其天文数级财产中哪些是合法哪些是非法、哪些是其作为合法公民行为产生的财富,哪些是作为黑社会分子所产生的财富,真能分得泾渭分明吗?此外,如此巨额的国家赔偿会不会形成一种印象,即无论企业以什么方式经营,其中合法财产的属性终归不会改变,这部分利益是稳定有保障的。那么在确定合法“保底”的基础上,会不会激起一些人的侥幸心理,以概率性的犯罪获刑为代价,去追逐非法利益?

如同继续提出复议申请的袁诚家一样,这一巨额国家赔偿案所形成的“内外”冲击并没有结束。希望依照法律和有关证据,明晰分辨出财产的合法性并给予保障的行为,其呈现和传递的法的价值与理念,随着时间的沉淀释放正向的社会总和效应。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