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劳动
2023-03-09 06:02:00 来源:长江日报

□女真

五年前岁暮,我行走闽西、赣南,路上拍了不少照片,选其中三张发了朋友圈,随手写下“劳动的女性”。当时是信手拈来,如今回想,这三张照片和简单的一句话,恰当表达了我对女性与劳动的看法。

第二张照片同样拍摄于古田镇。照片的左侧与右侧,包括作为拍摄者的身后,镜头外人头攒动。我走累了,坐在路边木椅上休息,眼前的一幕让我心动,马上随手抓拍。镜头中的远景是闽西常见的山岚、村庄,中景是大垄的绿色油菜田,近景是一位正在锄地的女性,暗红色的衣着,格子套袖,阔大的斗笠,进入镜头的是背影,看不清她年龄,但能够下田耕耘,可能正当壮年。绿色的油菜田垅把村舍和她连接在一起,这位女性,毫无疑问是远处家园建设者中的一员。春天油菜花盛开,远近摄影人来这里取景时,那时候她非常可能已经不在镜头中。

那一刻,我把她收入镜头,让她的背影永远停留在我相册中。

第三张照片拍摄于有着客家人首府之称的龙岩长汀。我们住处不远就是汀江,古老的太平廊桥跨江而过。入住时已见暮色,华灯初上,近百米双廊长桥古朴、典雅、神秘,令我遥想唐宋。早起踏桥观景,沿河两岸走走停停。汀江南岸的马路以当过这里县令的宋慈命名,我最初知道宋慈的名字是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这个被称为法医学鉴定之父的宋人,我没想到在闽西与他的名字相遇。汀江北岸,登科牌楼、大夫第等老建筑古色古香,一一收入我镜头。往回折返时,一阵击打的声音吸引我的目光——长廊桥下,几个老年妇女正在洗衣服。闽西的12月,她们身着冬装,脚套水鞋踩在水中。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很远就能听到,我已经很久没在现实生活中听到这种古老的声音了。她们在桥墩之下挥舞着棒槌,平静的水面与上面的桥体形成了回声。她们头顶的桥上不时响起鸣笛,提示我这是汽车的时代。长汀自古是富裕的地方,我相信这里不缺洗衣机,在江水中用棒槌洗衣裳,是这里保留的古老传统吗?我选最前面的一位老妇人拍摄,为了突出环境,把她放在左下角的位置,让斑驳的桥和浑浊的江水占据主要画面。这样的画面,人必然因渺小而显压抑。如果没有更左下角的一只红色塑料桶,镜头中的人物像不像穿越?说她来自唐宋有没有人相信?这位老妇人,面目不清,姓甚名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她一定是个勤劳的女人,在这样一个寒冷冬天的早晨,她在河水中洗衣裳,挥舞棒槌,像她的前辈。

我一路走一路拍照。手机普及,拍照成了现代人的习惯,举手之劳,像呼吸和行走一样自然。我不是专业摄影师,不懂光线、构图,只有直觉和脑子里的一些观念。不想多说那些把自己镶嵌进去的风景照,我已经过了愿意在风景中展示个人形象的年龄。而我随手拍下的这几个劳动中的女性,一些年过去了,翻看相册,她们仍让我浮想联翩。她们与普通劳动结缘的一生,注定平凡、寻常,但无数个这样的她们集合在一起,就是支撑人类千百年繁衍的半边天。

从摄影的角度而言,农耕时代的劳动场景比较容易捕捉,耕作、厨艺、编织、哺育儿女,这种场景中的劳动女性形象容易勾起观看者的情感涟漪。相比之下,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女性,她们的工作环境更多样、复杂,除了车间流水线上的女工,更典型、更有标志性的女性劳动形象是什么?科研中的女性、教学中的女性、秀场上的模特、在影视剧片场扮演着不同角色的女演员,她们也都是劳动者,反映她们劳动形象的照片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劳动能够感动人,她们感动人的地方在哪里?我不是专业摄影师,不知道摄影师的困惑。而我将自己的所见所思书写成文字,这也应该是一种劳动吧!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