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重镇:从满足温饱到多元化体验
2023-05-16 06:03:00 来源:长江日报

70岁的赵四红女士是地道的老武汉,今年“五一”小长假,她随着家人来到武商梦时代。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赵四红看到了“楚风汉味”美食街区里的老式黑白电视机、老式开水瓶、痰盂,勾起了她对过去时光的回忆,“蛮想透过玻璃橱窗伸手摸一摸”。再逛一圈,她眼睛都亮了,说:“连欢乐谷和神农架雪场都搬进商场了,蛮是那个事!”

一些尘封的生活记忆,随着消费新地标梦时代的到来,有时会浮上老武汉人心头,用年轻人调侃老一辈人的话说,“又忆苦思甜了!”

武汉作为中国商业重镇,新中国的第一批百货公司——中南区百货公司(中心百货前身)、友好商场(武商集团前身)陆续在这里诞生。1959年,友好商场开业当天,人山人海,媒体称为“全市人民生活的一大喜事”。开业一年,其销售额达1786万元,堪称中国商界奇迹。当时,人们的消费还停留在生活必需品上。国营商业对日用消费品实行统购包销,卖的东西既有布匹、鞋帽、服装及日用工业品,也有副食中的烟、酒、糖、食品调料。小至针、线、扣,大至钟表、缝纫机、自行车等,国营商场对平抑物价、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妥妥起了大作用。

赵四红六七岁时,日用必需品及紧俏商品开始实行凭证、凭票、凭券购买,“肥皂、火柴、布、胶鞋都要凭券”。她记得,街坊有青年结婚,凭结婚证可以买搪瓷面盆或痰盂一个。

改革开放之后,市场活跃起来。1979年,武汉开放了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创下了一分钱一根针,一年能卖出1亿根;一角钱一粒打火石,一年能卖出2吨的个体商界传奇。1982年,前进二路、京汉街、大东门、扬子街、清芬路等市场相继开放,这些街头巷尾一到过年过节,就是人声鼎沸、活色生香。

武汉市地方志数据显示:1985年,武汉市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50.90亿元,创历史新高。日用消费品中,销售增幅较大的是耐用高档消费品,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几年后,赵四红到商场买了第一台彩电。正逢《射雕英雄传》热播,没到点,街坊们就搬着小板凳来她家小院抢座,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时光来到2022年,武汉市实现社零额6936.2亿元,是1985年的近138倍。

如今,赵四红三代同堂,她和孩子们一起逛梦时代,早已不是单纯的“买买买”。在这座80万立方米的全球最大纯商业体里,可以享受不惧四季更替的真冰滑雪场、全国最大空中动力乐园、全球最大LED巨幕电影屏、穿越时代重塑经典的美食,以及尝鲜打破商业边界的各种业态组合。逛商场如今是一种多元体验和社交活动,在有限的商业空间里,无限的、惊喜的、活色生香的美好生活正在演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